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谁提出了“琴棋书画”的概念?张彦远还是辩机

2016-11-25 12:54:2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琴棋书画,即古时所谓“四艺”(也称书房四艺、文人四艺)者也。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而非象棋或其它棋类;书,指

琴棋书画,即古时所谓“四艺”(也称书房四艺、文人四艺)者也。其中,琴指古琴,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棋,特指围棋,而非象棋或其它棋类;书,指书法,而非书籍;画即绘画,特指国画,即水墨丹青,而非油画、水彩画或其它画种。至于琴、棋、书、画四者的排列顺序,我认为从汉语语法角度讲,四者属并列关系,原则上是不分排名先后和地位高低的。如果硬要拷问“如此排列的依据是啥?”那么,我认为是以其产生的时间先后为序的。古琴产生于上古时代,最晚也不晚于尧舜时代。发明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伏羲氏者,有说神农氏者,也有说尧舜者。而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于春秋时代,在春秋早期的《诗经》中就多次出现有关琴瑟的歌咏。棋的历史之悠久,不亚于琴,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棋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春秋时代的《左传》一书。最晚在春秋时代前期,围棋就已在上流社会十分流行,战国时代已传入民间百姓并出现享誉千载的围棋高手弈秋。至于书、画的产生,则是秦汉之后的事情。秦代发明了毛笔,才有了此后的书、画。所以,按产生时间之先后,作琴棋书画之排序,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那么,究竟是谁做出了琴棋书画的排序呢?换言之,历史上第一个把琴、棋、书、画四者并列组合为一个艺术概念的人到底是谁呢?一种流行甚广的说法是唐代的张彦远。他在其书法理论著作《法书要录》卷三中评价初唐高僧辩才时写道:“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由此,琴棋书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被首次提出并世代相传,成为此后一千多年间文人士大夫终生追求的艺术修养科目和衡量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标准。实话实说,过去我也曾相信了这种说法并写进了《围棋简史》一书。后来,我认真地做了一番考证(所谓考证,无非是找出《法书要录》卷三看看而已)。结果发现,上述的这种说法竟然是错误的。必须指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琴棋书画”这一概念、对琴棋书画做出如此排序的人,并不是中晚唐时期的张彦远,而是初唐时期的何延之。何延之在其《兰亭记》一文中,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搜求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真迹的过程。其中写到辩才和尚时,何延之做了“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评价。过了二百年后,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一书时,把何延之的《兰亭记》收入该书第三卷。注意:是收入,是转载,而非原创。所以,“琴棋书画”这一概念的原创者是何延之,并不是张彦远。但是,张彦远的贡献也必须肯定,功不可没。假如张彦远编撰《法书要录》一书时没有把《兰亭记》收入,则《兰亭记》这篇孤文恐怕早就失传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兰亭记》被收入了《法书要录》中,它才依托了《法书要录》一书在当时的轰动效应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流传至今,也才使得琴棋书画这一概念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人说,围棋的生母是中国,而养母是日本。借用这个语式,不妨说,“琴棋书画”概念的生母是何延之,而养母是张彦远。

那么,张彦远是何许人也?张彦远(约812—约877)字爱宾,唐代河东猗氏(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于三代宰相之家:其高祖张嘉贞是唐玄宗时宰相,曾祖张延赏是唐德宗时宰相,祖父张弘靖是唐宪宗时宰相,故有“三相张家”之称。有关张彦远的生平,在唐代典籍中记载甚少;宋代编撰的《宣和画谱》中虽有《张彦远传》,但也文字简略。据相关资料印证推算,他生于唐宪宗元和末年,卒于唐僖宗乾符初年,大约活了65岁左右,正值中唐后期、晚唐前期,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数朝。他在大约36岁时任左补阙祠部员外郎,50岁左右升迁舒州刺史,60多岁官至大理寺卿(唐代最高刑法官员,从三品)。张彦远自幼博览全书,艺术修养全面,尤其工书擅画且精于鉴赏。为官之余,他写了两部传世名著:一部是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历代名画记》十卷。该书分作论述和史传两部分,是历史上第一部美术史专著。“书画同源”之说,即张彦远在该书中的首创。另一部是《法书要录》十卷,该书编入东汉至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39种(其中有的只存篇目而无正文,故实有34种),并著录了大量古代书法名迹,是研究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该书第三卷收入了初唐何延之所著《兰亭记》一文,文中讲到了辩才和尚。

下面就说说辩才和尚。辩才,初唐著名高僧。本姓袁,是南朝梁司空袁昂的玄孙,出家于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永欣寺,师从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据《兰亭记》记述,智永禅师寿近百岁,临终前把祖传的《兰亭序》真迹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诏令全国搜尽了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唯缺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后来得知在辩才处,但辩才诡称已丢失于战乱中拒不交出。于是,宰相房玄龄推荐梁元帝曾孙、时任监察御史的萧翼前往永欣寺索取。萧翼扮作山东书生,进寺后通过观壁画、下围棋、弹古琴、论书法,迅速骗取了辩才的好感和信任。时机成熟后,萧翼将随身带来的二王杂帖(即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帖)故意在辩才面前显摆,诱导辩才从房梁上的暗龛中取出了《兰亭序》真迹。萧翼看后,诡称这是假货(当然说得头头是道了)。辩才不觉中计,竟以为真的是假货,就把《兰亭序》信手扔在了案头。某日,萧翼趁辩才和尚外出做法事时进入其禅房,盗走了《兰亭序》真迹。当萧翼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辩才面前时,辩才差点儿气死。何延之《兰亭记》是这样写的:“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当时辩才已八十来岁,由此一病不起,第二年就圆寂了。据何延之自述,以上情节是他在唐高宗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到越州一带访查时亲自从辩才和尚的弟子元素那里听来的,后来写成 《兰亭记》一文。根据《兰亭记》的记述,与何延之同时代的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画了一幅名画即《萧翼赚兰亭图》。该画今有宋人摹本传世(现存辽宁省博物馆)。

可以想见,“琴棋书画皆得其妙”的辩才和尚肯定是在极度的懊恼悔恨中去世的。但是,多亏这位高僧的多才多艺为何延之提供了首创“琴棋书画”概念的素材,也多亏了张彦远把何延之的说法收入了《法书要录》中,后世人乃至今天的我们才能够时不时地把“琴棋书画”挂在嘴边并且回味着那段颇具戏剧色彩而又凄美动人的故事。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