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如何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2016-11-24 13:21:1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大唐帝国——中国古代的巅峰,雄汉盛唐绝非浪得虚名。即成就了唐太宗“天可汗”的赫赫威名,也创造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场景。但是在

大唐帝国——中国古代的巅峰,雄汉盛唐绝非浪得虚名。即成就了唐太宗“天可汗”的赫赫威名,也创造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场景。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这个帝国迅速走向衰落,再也不复当年开元盛世的风采。从外部看,唐朝的边境线从今天的阿富汗一直退到了甘肃,大片疆土被吐蕃占领。从内部看,各地的藩镇割据势力几乎使中央政权形同虚设。

一、唐朝前期的藩镇势力有利于唐朝的统治

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开始,在英明君主的领导下,再加上名将名帅的指挥,大唐帝国的疆土迅速扩大。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吐蕃等一个个强劲的对手都败在了唐军的手里,唐太宗天可汗的威名远播中亚和西亚,汉族和唐人的说法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到了李世民的重孙子李隆基在位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开元盛世的壮丽景象出现。各国使臣、商人络绎不绝,长安城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诗人王维用诗句讲述了大唐千古唯有的风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个时期,从内到外整个唐帝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于唐朝周围强敌环绕,西方有正在迅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这个帝国绝不可以小视,西南方的吐蕃国也是虎视眈眈,虽然唐朝与吐蕃进行了很多次较量,但是基本上是一个不输不赢的情况。北方的草原政权回鹘虽然与唐朝关系友好,但是一点也不防范也不可能。除了这几个强国,南诏、契丹、渤海等国也不能没有任何的装备。因此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他在唐帝国的疆域内设立了10节度使,分布统领军队对付国外的强敌。这10节度使就类似于唐帝国的10大军区,这本来是一项有利于唐帝国边境安全的政策。但是事情就怕例外,安禄山一个人就兼任了3大节度使,他的防区辽阔而富足,属下拥有精兵20多万,相当于唐帝国军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拥有这么强大的实力,野心勃勃的安禄山不反才怪。

二、到了唐朝中期,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安史之乱中,长安的大唐皇帝威严扫地,只得逃往外地组织力量抵抗。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一些新的军阀不断涌现,他们在进攻叛军的时候也很卖力,但是对于唐朝皇帝的命令总是听一半留一半。唐朝皇帝再也没有了当年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能同这些藩镇商量着来。这些军阀在地方拥兵自重,甚至可以任免管辖权内的大小官员,就如同一个半独立的王国。此时唐朝中央政权掌握的军队,数量不足不说,战斗力更不足。如果说从新一个个平定这些藩镇,且不说唐朝有没有那样的实力,单说指挥者一样,不是谁都能成为唐太宗。

到了唐朝后期,唐朝皇帝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华北和中原一代的藩镇完全不理会中央的命令,从辽宁到安徽这一大片疆域,唐朝实际上是管不到。华南和西南地区则是时好时坏,完全看形势的发展来决定他们的方向。唯一忠于唐王朝的只有江南地区,可怜的唐朝皇帝也只能依靠江南的赋税勉强支撑,而其他的地区连一百块都不给他。有一段时刻,形容唐朝中央政权的凄惨模样用了“政令不出关中”的话,也就是说,唐朝皇帝的命令也就能在陕西省执行,出了关中没人理他。

三、末期的藩镇混战最终葬送了唐王朝

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将藩镇割据推向了顶峰。虽然说这些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态度上非常一致,但是对于自己的战友也是经常捅黑刀。在原来规模不是很大的藩镇力量在消灭了农民军以后,开始了相互吞并的战争。一系列的混战之下,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百姓,人口的数量锐减。这些情况唐朝中央政权看在眼里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此时的大唐皇帝职权和长安市长差不多。那些军阀在混战中不断的吞并对手,慢慢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地方政权,完全可以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

藩镇势力藩镇到了最后甚至可以威胁到中央的安全,占据关中的李茂贞和占据中原的朱温对唐朝皇帝进行了反复的争夺,谁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朱温取得了胜利,他强迫唐朝皇帝从长安搬到了洛阳,并彻底摧毁了长安这座屹立了千年的帝都。而唐朝皇帝一点反抗也没有,因为他没有任何的资本,只能任由大军阀们摆布。到了最后,朱温毒死了颇有英气的唐昭宗李晔,拥立他的小儿子做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因为在几年以后,朱温便称帝自立,使大唐王朝彻底成为了历史。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