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之战:作为中央政权的周朝第一次输给诸侯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出兵,同时拉上虢国、蔡国、卫国、陈国等诸侯国,组成由王室军队为主的多国联合部队,浩浩荡荡出发讨伐另一个诸侯国——郑国,拉开了中央政府攻打地方政府的奇特一幕。
一、战争经过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周桓王免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郑庄一怒之下,不再朝觐周王。周桓王想这还得了,于是叫上其他几个诸侯国,大家组成联合军队一起杀向郑国。郑国是春秋小霸王,不但自家强大,而且长期把持中央权力,一朝被免,感觉脸面无存,以后在江湖上还怎么混?于是也组织起军队,摆开与中央军对抗的态势。
联合部队的情况大致是:周王以自己的部队为中军,虢国的军队为右军,蔡、卫两国的军队同属右军,周大夫黑肩(瞧这名字取的)的部队为左军,陈国的军队同属左军。针对中央军的安排部署,郑国大夫子元向郑庄献计,建议将部队组成左右两个方阵,左边方阵对付蔡、卫两国军队,右边方阵对付陈国军队。子元进一步解释说:“陈国此时正在内乱,军民都没有斗志。如果我们先打陈国,陈军必定立马败逃。陈军一败,周王的军队就要去照顾,那他自己也会发生混乱。蔡、卫两国的军队打不过我们,一定会先逃。那时我们再把军队集中起来对付周王的军队,事情就成了。”郑庄认为很有道理,采用子元的建议,安排大夫曼伯带领右方阵,大夫祭仲足带领左方阵,自己则与原繁和高渠弥两位大夫一起带领中军。郑国军队排出一种阵式,叫鱼丽之阵,具体情况书上语焉不详,大意是战车与步卒相结合,战车在前,步卒在后,步卒用以弥补战车间的空隙。
一切就绪之后,双方在繻葛(即今河南省长葛市)开撕。郑庄胸有成竹,对左右两个方阵下令道:“你们看到我军旗挥动,就立马击鼓进军!”果然,才一开打,蔡、卫、陈等地方部队就招架不住,一触即溃,各自奔逃。郑庄看到战术见效,马上将军队集结一处,开始冲击周桓王的中央军。中央军的表现比蔡、卫、陈等地方部队好不了多少,旋即大败。乱军之际,郑国大夫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表现还算不错,尽管中箭受伤,却还能指挥军队。祝聃想乘机追杀周桓王,郑庄劝阻道:“君子不会欺人太甚,何况那是天子,你总不能把天子杀了吧。你把他捉来或是杀了,只能引来全天下的愤怒共讨。这一次我们能够自保,国土无损,就满足了。”
当天晚上,郑庄派大夫祭仲足带上礼物,前往周桓王驻地表示慰问,同时对桓王的左右官员也慰问了一番。战事自此结束,中央军完败。
二、这场战争的背景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当然这个情节非常扯蛋,不足信),继而发展到废黜王后及太子,改立褒姒为后,引发了极大的政治混乱。幽王的前岳父大人申侯眼见女儿和外孙被废,一怒之下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犬戎联合起来进攻幽王。申侯冲冠一怒的结果是,幽王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褒姒遭劫掳之后下落不明,西周王朝就此终结。诸侯随后拥立被废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次年(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犬戎之祸,在秦国军队护送下将国都东迁洛邑。至此,西周终结,东周肇始。
平王东迁之后,周室原有土地遂为秦国所有,秦国因护王有功,其地位也由之前的附庸国上升为诸侯国,秦国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四百八十年之后遂有天下,这是后话。
周平王把家由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搬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之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既无钱来也无粮,地位与威信一落千丈。在郑国与晋国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立稳脚跟,将朝廷建立起来,渐渐地恢复了一些地位。在此过程中,周平王凡事都要依赖郑、晋等国帮助,因此,委政于诸侯也属必然。
郑国是西周最后分封的诸侯国,第一位君主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当政时期,郑桓公同时担任周朝的司徒,掌管朝廷行政事务。骊山之役,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殉难,其子姬掘突被拥立为郑国国君,同时也承袭了父亲在周室朝廷的职务,继续为周平王打理朝政。郑庄公继位之后,这种局面依然保持了下来。
东周朝廷趋于稳定之后,周平王开始思考大权旁落的问题。眼看着郑国一天天强大,而朝政也一直由郑国国君世袭把持,周平王终于有些坐立不安,开始谋划削弱郑国在朝廷中的权力。由此,才发生了左传隐公三年所载“王贰于虢”以及周郑交质等一系列事情。(周王的面子没了:周、郑交质 | 左传拾趣2)
“王贰于虢”是指周平王为了削弱郑国势力,想方设法扶持其他诸侯国,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虢国就是周平王着力拉拢的对象。周平王想把虢国公提拔为朝廷卿士,遭到了郑庄公的强烈抵制。郑庄公当面质问周平王是否真打算这么干,平王不敢得罪郑国,连连说:“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郑庄公不依不饶,逼着周平王立质——即双方交换人质。无奈之下,周王把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郑国则将公子忽送到周室,为了场面上看得过去,王子狐是以留学的名义去的郑国。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郑交质,周室倾颓,由此可见一斑。左传不但认真记录此事,更详加点评,对周室的无能以及郑国的强势都狠狠批评了一通。当然,左氏仅从国与国之间讲究诚信的角度进行评说,并未直接指出周室的孱弱,但从春秋笔法的角度,直接议论天下共主处事不力,已经是很严重的指责了
周郑交换人质之后,郑庄公犹觉得不解恨。当年四月,郑国派出军队,跑到周王的属地温邑一带袭扰,将刚长好的麦子给割了;到了秋天,又派出军队到成周——即周朝首都洛阳郊外,将长成的稻谷给收走了。郑庄做出这些事情,摆明了不让周王好过。对此,周室除了干瞪眼,也没别的办法。自此之后,周、郑之间算是正式结下了梁子。而周平王本人,则在周郑交质之后不久即一命呜呼了,甚至还来不及看到郑庄割他麦苗。
周平王派到郑国当人质的王子狐是他的次子,长子泄父是太子。泄父早逝,王子狐顺理成章成了太子。周平王死后,王子狐从郑国归国准备接任王位,不幸的是,他居然因为伤心过度,回朝之后就病死了,周室的王位,落到了太子泄父的儿子姬林身上,是为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不象周平王那样忌惮郑庄公。周桓王三年,郑庄公首次入朝朝觐周桓王,想给周室一点面子。周桓王因此前发生的各种不爽,并不想买账,因此非常怠慢郑庄,甚至故意调侃。桓王询问郑国当年收成,郑庄答以丰年,桓王长吁一口气说:“那成周今年的收成,本王我可以自己享用了吧?”意思是你不会再来抢了吧,把郑庄噎在当场。桓王觉得还不过瘾,在郑庄回国时,送了十车谷子给他,权当回赠的礼物,再次揶揄往事。
周桓王五年,任命虢国公为右卿士,实现了与郑庄分权的目的,十三年,终于把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免了。郑庄一怒之下,不再朝周,周郑之战就此引发。而结局是周室朝廷再次碰了一鼻子灰,
彻底没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