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李清照:半生漂零归何处 谁人能解千古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读李清照,读到词人晚年孤身流徙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晚景凄凉,不觉置案叹惋。尤其想到词人去世于何年、葬于何地,竟无迹可寻,更感伤怀。
李清照的飘零生活始于44岁。
出生于济南柳絮泉边的李清照,自幼博览群书,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在汴京度过六年的生活之后,由于朝廷的新旧党争,24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第生活。25岁时,李清照给自己的房屋命名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38岁时,随夫由青州赴莱州,42岁时又到淄州。那些日子里,夫妇二人风雨同舟,共同搜罗散佚的碑刻古籍,自得其乐。
风云起,波浪急,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江宁,时年44岁。一场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之后,李清照不仅与丈夫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而且长期遭受四处奔波之苦,她柔弱的内心从此蒙受煎熬,华丽的词章开始变得凄风苦雨。
1129年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听到消息,惊慌之极,丢下46岁李清照,独自从城墙上攀绳逃跑了。天亮时,叛乱平定,赵明诚因失职被朝廷革职。在李清照看来,危难之际,丈夫临阵脱逃的懦弱表现尚可谅解,但他不顾相濡以沫了28年的妻子的死活,大难来时独自飞,却让李清照久久不能释怀,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痛苦的阴影。
1129年五月,身在安徽贵池县的赵明诚又接到圣旨知湖州。赵明诚留下李清照负责照看南渡携带而来的大量书籍文物,自己只身赴任。夫妻暂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还不如那些物件重要,这又给李清照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凄楚。
由于赵明诚途中染病,到达建康时,病势已重。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明诚“病危在膏盲。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在李清照的哭泣与幽怨声中,一段二十八年的姻缘就此落幕。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从那时起,李清照竟如因风而起的柳絮,四处漂泊,无依无靠,背负着国破家亡、夫死财尽的巨大不幸,孤独的行走在茫茫人世间,只有那一曲曲生命的倾诉,相伴永远。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走投无路、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但不久离婚,又开始了独自飘零的日子。
那时的一代词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生活无依无靠,内心悲悲凉凉的词人遥望故土,但“万千心事难寄”。天地悠悠,我独何辜?老来一掬沧桑泪,且取浊酒酣饮,直到“把酒黄昏”。但“扶头酒醒”之后,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凭窗凝望,“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欲登船散心,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挥之不去的愁云在鬓发霜染的词人心头不断地笼罩、翻滚。此情此景,正如东汉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吟唱的那样:“老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零?”
我们津津乐道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因为其大大抬高了文人的地位。但就在那样的文化气象之下,我们也听到了苏轼在狱中受刑时发出的痛苦的嚎叫声,也看到了李清照孤苦无依流落各地的憔悴身影。
南渡时,李清照夫妇携带了大量的金石古卷,但在流亡期间全部散佚,唯有浸透夫妇二人心血的《金石录》尚在。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那时,距离丈夫去世已经6年。51岁的李清照不禁流泪道:“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1143年,年已60岁的李清照将《金石录》三十卷正式献给朝廷。这是夫妇二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结晶,也许在李清照看来,这是夫妇留名青史的著作。但她并不知道,真正让人们永远记住她的,竟是她留给后世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诗词。那些浸透着血泪的词作,也奠定了她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年老体弱、孤独无依的女词人,在兵荒马乱、风雨飘摇之中,只能提起饱蘸愁墨的笔,谱写一曲曲凄婉动情的哀歌,聊以自慰。当年风华绝代、酒朋诗侣的才女,如今只能伫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吐露满腹辛酸,一腔凄怨。再也没有“兴尽晚回舟”的兴致,再也没有“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的情趣,唯有怀伤念旧独自飘零的浓重哀愁。
但李清照并没有完全消沉,命运如此多舛,她也永不示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恢复中原无期,她甘愿为之捐躯:“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抷土。”生活在家愁国恨、失意之中的词人,依旧折射出人生的坚强与美丽,不断拨动着生命之弦的最强音。
寒月清照,止于无声。大约在公元1155年后,婉约派一代词主李清照,在饱尝人生的艰辛后,带着一腔家愁国恨,在东南某个小村,悄悄地飘逝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坠落于茫茫天际。逝者如流水,而独没有如清照这样无声无息,如白云飘过,似清风拂去,于默默中任花自落,如徐志摩诗云:“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李清照的晚景极其叹惋:“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流落江湖间以卒”、“晚节流荡无归”……
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李清照找到了灵魂的最终归宿,我们已不得而知。最后的烛泪早已凝固,唯有那数十篇牵人心弦的千古绝唱,在不断地向世人诉说她的万古情愁。
世事如烟,长歌当哭,解读清照,同其辛酸,共其感伤,犹如一首诗中所言:“我年轻的双目,从这天开始老泪纵横。”
月落何时,已并不重要,苦闷飘荡的灵魂无须墓地。我们不要再去惊扰词人那浸透悲愁的心,就让她悄悄地沉睡,悄悄地飘逝吧……
耳边分明又传来那凄凉沉郁的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逝者已去,诗文长留。残花凋谢,香韵永存。
半生漂零归何处,谁人能解千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