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夫结局 来自民国四大家族却因贫困而死
在旧中国,“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手遮天,把持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命脉。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彻底失败,四大家族也树倒猢狲散,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在四大家族中,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政治命运颇富传奇色彩,特别是陈果夫,他最后的结局是十分凄凉的。
陈果夫(1892-1951),浙江吴兴东林镇人。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是国民党内右派。
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至此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
陈立夫的仕途一帆风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奉命成立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后来扩大为“中统局”。
然而,由于与蒋介石的另一心腹、台湾省主席陈诚不睦,为防止内斗,败退台湾之后的蒋介石决定清除陈立夫这块绊脚石。
陈立夫察言观色,明白蒋的用意,在跟蒋介石谈话时主动表示:“总裁,大陆失败,党、政、军三方面都应该有人出面承担责任。党的方面,果夫和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觉得果夫和我都不宜参加此次党的改造。”蒋介石听后,默不作声。
不久,陈立夫得到了蒋介石的命令,叫他在24小时内离开台湾。1950年8月4日,陈立夫带着全家仓促离台。
弟弟走后,陈果夫的身体每况愈下。治疗肺结核需要巨额医疗费,陈果夫既无财产,也没有以前的地位,医疗费都是靠朋友支持。
早在抗战后期,他的肺就已溃烂,只有在后背穿孔,每天从穿孔处排脓。赴台前夕,病情再度加剧,背后炎症流脓不止。
在国民党官僚中,陈果夫算是比较清廉的。除了薪水外,他没有什么额外收入。蒋宋孔陈这四大家族的人,个个都富得流油,掌控着巨额资本,哪儿还敢想象陈果夫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没有。
当时,“农民银行”看在老董事长的面子上,曾经借给陈果夫一辆小车,用于治病。后来“农民银行”撤销,车还可以继续用,但汽油得自己解决。有车无油,也是枉然。
怎样才能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呢,陈果夫思前想后,只好放下架子,给当时台湾“交通银行”行长赵建华写了封信,索取自己作为兼职的车马费。
赵建华接到信后,连忙将陈的窘况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与陈氏毕竟是多年的交情,蒋只是在政治上想让陈交出权力,并不想置其于死地,生活上还是应该给予照顾。于是批给陈果夫5000银元作为医疗费。另外又特批了一笔费用,作为其日常的生活补助。
1950年9月陈果夫病情加重,咯血不止,用什么药都没有多大作用。10月5日是他58岁的生日,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俩专程前往医院看陈。蒋氏父子的到来,使陈大感意外。
蒋介石关心地说:“果夫,我一直都很忙,没来看你。你目前身体恢复得怎样,是用西医还是用中医治疗?”陈回答:“医生说,目前先西药,等症状控制住时,再用中药补身体。”
蒋介石嘱咐道:“果夫啊,你安心养病吧,其他的事情就不去想了。经济上有什么问题,你直接告诉我。”蒋介石父子坐了十几分钟,便离开了医院。
为了方便治病,1951年1月,陈果夫由台中迁往台北,住在台北青田街一幢公寓楼里。
台北医疗条件比台中好,看病拿药都很方便。但陈果夫住在这里却很不习惯。
在台中,陈果夫情绪不好,还敢找朋友发发牢骚,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在台北他就不敢了。蒋介石的耳目太多,稍有不慎,马上就会反馈到蒋介石那里去。所以陈果夫感觉很压抑。
入夏以后,陈果夫的病情加重。他每天只能起床一个小时,时间稍长就支持不住。整天咳嗽不止,低烧不退,心脏也逐渐衰弱。
弥留之际,出于对“党国”的一片忠心,他把自己的真心建议倾注一纸“诤言”中,对国民党与蒋介石提出了许多中肯的规劝。
1951年8月25日,陈果夫离开人世,终年59岁。
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台湾政界一片悲哀,国民党中央当天就推定蒋经国等37人组成治丧委员会。蒋介石也先后两次去吊唁,并为之亲笔写下了“痛失元良”四个大字。
给陈果夫送行的场面在台湾是空前的,许多人到场,唯独陈立夫没来。有人猜测,在陈立夫赴美前与蒋有个私下协定:没经蒋许可,不得回台。
后来陈立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民国四十年家兄逝世了,当时接到总裁来电,报告噩耗,言词间暗示不必回国,一切已妥为安排。我亦明白,这时候,党国甫改造,回国不相宜。”
在大洋彼岸的陈立夫,遥望台湾,想到与哥哥几十年并肩奋战,如今只乘他一人孤独在异国他乡,不禁泪流满面,悲伤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