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如何做到“仰不愧天 俯不怍人”的?
1948年5月9日,张学良将军在其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自觉自己还有点优点,1、良心秉正,每遇大事,总是把国家和大众利害为思虑的主点,把自己的厉害置之度外;2、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否则早成了满洲土皇帝。因之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功过是非自有人评说,今天我们以述事的角度记录张学良的几件事情。
父辈的身影
张学良将军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也一度是中国的实际元首。在张学良将军的记忆里,父亲做过的一件事情,让他终生难忘。距离奉天不远的新民府发生了一件命案,日本人打死了两个东北军。张作霖当即与日本人交涉,要求凶手偿命。但是日本人并没有按照张大帅的要求去做,只是赔偿了一千两银子敷衍了事。张大帅暴怒,几天后派了一群人在同样的地方打死了三个日本人。当日本人提出凶手偿命时,大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了一千五百两银子。虽然在此事之后,张大帅被迫调离新民府,但这件事情却给张学良将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想再打了
1927年,张学良奉命与北伐军作战,将自己的部队调到河南准备与北上的白崇禧部队作战。双方互有攻守,总得来说,还是北伐军占了些优势,但也不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特别是与张发奎一战,双方进行的炮战几乎将整个战场夷为平地。3月间的一天,张学良遇到了一位乞讨的老人,便令人给他一个馒头。这个人态度不好,直接把馒头扔到了地上。老人顾不得太多,拿起来就吃了。张学良好奇,便问老人家怎么会到如此境地。老人说,这年头,家里人不是被抓去当兵便是逃难去了,只剩下我们这不能逃的了。此情此景使得张学良真的认识到了黎民的疾苦,也因此萌生了退意。5月,张学良主动撤出河南阵地,并致信白崇禧,信中主要强调了三点,第一,这次退兵,有很多粮食没有带走,按理说应该烧掉,但是留给你赈济灾民。第二,黄河铁桥我有能力炸,但是我不炸,因为炸了再修,劳民伤财。第三,我的一些重伤士兵,不便带走,还请白崇禧将军加以关照。此事惹恼了张作霖,破口大骂张学良,但是张学良却再不带兵与北伐军交战。
要把东三省还给中国
“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是张学良将军对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自是无可厚非,因为自作聪明,丢掉了东三省,因为与中央的若即若离,导致日本人有机可乘,使得东北的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即便张学良将军下令抵抗,恐怕也没有办法抵挡住日本人的进攻,形势比人强,更何况此时的中国还是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据张学良自己回忆,日本人之所以会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张学良在与日本人的交谈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不做满洲皇帝。在日本占领东北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曾将张学良的私人财产归还,并致信张学良表示歉意,张学良原封不动的将自己的私产又送了回去,并表示,要还,就把东三省还给中国。随后,张学良不顾家人的阻拦,枪毙了自己的一个堂弟,以惩罚他的玩忽职守。但不管怎样,东三省丢掉了,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自己下的,这是张学良一生的败笔,也是他一生的梦魇。
被暗杀后,流亡出国
丢了东三省的张学良一时间成为民族的罪人,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在上海遭到了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的暗杀,张学良感到恐惧,并求助于杜月笙。在杜月笙的活动下,王亚樵给了张学良三个选择,第一夺回东北,第二自杀谢罪,第三交出所有财产。
张学良表示难以接受,最后在杜月笙不断的努力下,达成的协议是,张学良被逐出中国,流亡欧洲。在流亡欧洲的过程中,还见到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建议张学良,欧洲此时自顾不暇,世界上能够帮助中国对付日本的,只有美国,不要指望英美,意大利没有实力,而德国也会袖手旁观。
只有36岁的历史
1936年,张学良奉命去陕北剿共。但此时的张学良已经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出于对内战的厌烦以及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憎恶,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也就是闻名中外,永载史册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亲英美派都有动作,张学良杨虎城各有想法,共产党方面也有自己的考虑,国内形势如紧绷的琴弦。
在各方面的博弈之后,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前提是蒋介石同意抗日。而试想如果当时蒋介石被处决,那么中国必然会陷入外战不止,内战不休的局面。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亲自将蒋介石送到了南京,并且负荆请罪,蒋介石软禁张学良,直到1990年,台湾李登辉执政时期,才恢复其人身自由,并且赴美定居。
笔者浅谈:
有关于张学良将军,是是非非,褒贬不一。有人说他爱国,因为他使得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全民族抗日战争做出了极大贡献。有人说他卖国,正是他的不抵抗行为,使得东三省沦于日本长达十四年。有人说他是花花公子,生活很不自律,吃喝嫖赌无所不能。
依笔者之见,张将军行事光明磊落,从不为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也正是如此,张学良将军一直身处争议之中。他有大过,也有大功,我们去评价历史人物,得结合当时的环境以及当事人的处境,切勿以局部因素去定论。
历史长河滚滚而去,流下满目苍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