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国共两党领袖都无比敬佩的国民党团长
中国是个不畏强暴的国家,越是国土沦丧,内忧外患,越能激起民众自发的救亡图存。中国的军队也是如此,在民族紧要关头,他们往往拿起武器,把炮火射向侵略者。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或者才有尊严。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比如谢晋元,他是国共两党两党共同赞誉的将领。1937年8月13日,日寇占领北平天津之后,又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扬言三个月灭掉中国。此日,蒋介石电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对敌发动总攻。当时投入兵力73个师,而日军兵力约20万人,大炮300余门,战车200架,兵舰数十艘,妄图一举拿下上海。
在敌众我寡的激烈残酷战斗中,一名叫陈树生的敢死队员,看到一股敌人对四行仓库造成危害,不消灭这些敌人,就难保四行仓库这个阵地,他把手榴弹绑满自己身上,拉着导火索后,从四行仓库楼上跳下,冲入日寇群中,一声巨响,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炸死了约二十名对四行仓库安全造成威胁的日军,惊吓得在场的敌人呆若木鸡。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英雄官兵们,在英勇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斗志昂扬,愈战愈勇,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日本敌寇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因为谢晋元他们800人,被日本侵略者数万人团团围困在四行仓库内,人们就将他们称之为“孤军”。谢晋元他们这支英勇善战的“孤军”,顽强奋勇战斗4昼夜,共击毙日本敌寇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
当时很多地方都流行着这样一首歌曲《800壮士之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
在谢晋元等人的影响下,上海人民同仇敌忾,抗战坚持了三个月之久,有力的支援了前线。然而,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941年4月24日清晨五时,谢晋元如往常一样率士兵们早操。此时,已被汪伪收买的郝鼎诚、张文清、张国顺、龙耀亮等四名士兵故意迟到。在谢晋元将他们叫到一边询问时,早有准备的四个民族败类突然拔出匕首和事先准备好的铁镐,丧心病狂地一起猛刺和击向谢晋元,谢晋元头部胸部多处要害器官被刺中,重伤扑地不起,血流满地,一代抗日英雄,没有战死疆场,却死于民族败类之手。这年谢晋元才36周岁。噩耗一经传出,举国震悼。各地唁电如雪片飞来。第二天“孤军营”官兵为谢晋元举行棺殓仪式,几天内上海同胞往“孤军营”吊唁者超过30万人,素车白马,交通为之堵塞。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何应钦、孔祥熙、朱家骅、顾祝同等国民党要员题词致哀。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都为追悼谢晋元而出了特刊。谢晋元遇难的第二天,蒋介石除明令政府褒扬发给特恤国币5万元于谢晋元的妻子,所遗子女由国家抚养外,还通电全国官兵表示悼念,电文如下:
“谢晋元团长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光荣之纪念,亦为我抗战史上留一极悲状之史绩。回溯该团长率领八百孤军坚守闸北,誓死尽职,守护我国旗与最后阵地而绝不撤退,其忠勇无畏之精神,已获得举世称颂。而其此后留住孤军营中,为时三年以上,历受种种威逼利诱,艰危困辱,卒能强毅不移,始终一致,保持我国民革命军独立自强之人格。此种长期奋斗,比较之前线官兵在炮火炸弹下浴血作战,慷慨牺牲,尤为艰苦卓绝,难能可贵。此次被击殒命,显为敌伪方面久已蓄意收买奸徒下此毒手,而我孤军营之忠勇官兵,赤手擒奸,固绝不损其全体之荣誉。谢团长虽不幸殒命,然其精神实永留人间而不朽。谢团长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之气慨,亦为我民族不屈不挠正气之代表。除已优予褒恤外,甚望我全体官兵视为楷模,共同黾勉,以无负先烈之英灵,而发扬我民族正气之光辉也。”并通令全国追悼谢晋元团长。5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谢晋元,并追赠其为陆军少将,令称:谢晋元率孤军八百守护四行仓库,“环境驱迫,异常艰困,卒能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询足保持革命军人之人格,为长期抗战之矜式”。
蒋介石还对人称誉他们是“精忠贯日”。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是“民族典型”。两党领袖共同表彰的谢晋元,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耳畔响起谢晋元将军的诗句:“勇敢杀敌八百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总是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意。
李宗仁的总结
8年抗战中与日军直接交手的中国军队从将领到士兵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人。
台儿庄会战的指挥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回忆是这么说的: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陈诚的回忆
曾分别任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武汉会战和远征军入缅的陈诚更是对中日两军做了直接对比:优势兵力,不能专就量言,质的关系尤为重要。
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
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
武汉会战中,王陵基军团及第三十军团孙渡、张冲两军,均因素质太差,甫经接触即溃不成军;而滇军卢汉所部,未经接触,仅闻敌机之声亦即溃散——以致连累素质较优的部队也无法达成任务,而造成全盘的失败。
故素质是部队的命脉,与其多而乌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场上发挥战力。
林彪的战后分析
中共方面,名将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也专门做过经验总结,他写道: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
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
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我们的部队仍不善做疏散队形之做战……我们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连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须大大的努力。
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正因为双方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层直接说出这样的总结: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
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这就是在战场上交过手的中国将军们眼中的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