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绰号“人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武神竟是他

2016-07-08 20:05:3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七国争雄,这是一个将星荟萃的铁血时代,其中四人脱颖而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七国争雄,这是一个将星荟萃的铁血时代,其中四人脱颖而出,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秦之白起、王翦;赵之李牧、廉颇。如果真的有不败之战神的话,我想应该是白起。白起,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战国时期秦国名将,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人称“人屠”。“人屠”这一称号如何而来?那是一颗颗人头组成的数字,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数十万(一说为35万)楚军;攻魏于华阳斩首13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2万;攻韩于陉城斩首5万;长平之战歼敌45万,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战役,白起一生歼灭六国军队有一百万以上。

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战国时期最为显赫的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七年,六国军队望风而栗。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一生从未尝败绩,(各种历史资料表明的确一次也没败过)并且经常以少胜多。既是高超的战术家又是高明的战略家。其指挥的战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残酷后世鲜有能比者!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说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长平之战既是中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所以在此概述长平之战。秦昭王继位后根据丞相范睢(成语“睚眦必报”,就是说这位的,这哥们人品有待提高)“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韩国举国震惊,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然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欲,其为结赵抗秦,便把秦国到嘴的肥肉送给了赵国,赵国欣然笑纳,秦赵矛盾激化。

于是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任左庶长王龁率为上将军(战国称作战统帅为上将军,不似后世那般乱叫),率虎狼之师直扑上党,赵军兵少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孝成王令老将廉颇(由于没有让廉颇入名将榜,所以这里叙述一二,权当补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关于廉颇的典故很多,廉颇老矣、一饭三矢、负荆请罪、将相和等。个人认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廉颇的评价过高,这种一厢情愿的把赵国存亡的关键系于廉颇一人,实在有点唯心,某以为后世对廉颇的倾慕更多是因为此君忠君爱国、正直敢为、高风重信等自身的优良品德。廉颇虽擅守,确也多有战功,攻齐伐燕,每每必胜,但我却想说说,他后来的一些故事,长平之战后,赵悼襄王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除廉颇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老头子生气了,竟然派兵攻打乐乘,往好里说是廉颇真男子敢作敢为,其实就是哗变。

国内呆不下去了,于是老廉颇背井离乡来到魏国,魏国也不用他。赵王后来欲启用廉颇,于是派人试探,郭开贿赂使者,使者回来跟赵王禀报说:“廉将军虽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也就认为廉颇老矣,不再任用他。老将军最后抑郁不乐,最终病死楚国。)率赵军主力布防空仓岭一线,王龁于沁河沿线突袭,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赵军以丹河为依托,秦数挑战,廉颇只是固守不出。秦攻不得,双方竟胶着三年,试想几十万大军在外,军马粮草之供应,是何等天文数字,两国堪重负,经济将近崩溃。

双方都渴求大决战,当然秦国一直想要决战,而赵国实在是耗不下去了,战争就是烧钱,赵国相对是没有底气和秦国这么烧下去的,于是两国都战场换将。不过秦国是瞒天过海的换将,武安君白起秘密接替王龁。当时的白起俨然是战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了,经过伊阙之战斩杀24万联军,大胜楚军杀35万,烧楚宗庙,逼迫楚迁都,又在魏国华阳斩首魏军13万等战役,白起可谓东方六国谈之色变的将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而赵国的换将,则更多是因为秦国的离间计。秦重金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离间赵王与廉颇。并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惧,他固守是为投降,秦军唯惧赵括耳。(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主角,当然战国还没有纸的。其实后人有多为赵括翻案者,我也以为用“纸上谈兵”来说赵括志大才疏,教条不懂变通实属冤枉,故此我为赵括敲一下鸣冤鼓。

其一,赵括乃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习性兵书,常把他老爸博得哑口无言,他深谙军事,人称马服子。能被称为“子”的岂是庸才?其二,将“长平之战”兵败全部归咎于赵括不符历史事实。在分析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最久、规模最大、血流漂卤的长平之战时,我们应当看到,秦经变法后,其国力远胜六国,赵虽偶有局部小胜,但想要击倒强大的秦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败势已不可逆转。而兵力上秦100万,赵45万,占绝对优势。总之,长平之败是历史之必然,非赵括一人之错。所以评价赵括,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就事论事。)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白起到任后,采取了诱敌深入、穿插分割、伏击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公元前260年8月,长平之战的决战终打响。《史记》中对于长平之战的过程有这么一段描述:“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也就是说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撤。当赵军追击到到秦军的预设阵地——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现在不少人怀疑5000秦军精骑,不可能对45万赵军形成有效的穿插分割,其实这才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建议持此怀疑论者研究下作战地形)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史记》秦昭王闻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我们都知道粮草对军队的重要性,在断粮的情况下,赵括竟能掌控军队46天,可见统帅手段)马杀光了,只好吃人,军心涣散,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葬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 至于最后的结局,确实是震惊历史,赵军兵败后投降,武安君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俘虏。 白起也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鄙人不才,在此再为武安君叫屈。从老司马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是向秦昭王请示过的,即便白起是手握重兵的三军统帅,也无权擅自处决40万赵军。战国落后的生产力,别说是一下杀40万人,就是一次杀40万头猪,也够让人悚然的。况且,自古杀降不祥,谁也不愿承担如此恶名,但国君是不可能出头的,作为臣子,白起就必须背负这个千年的大黑锅。

客观来说,战俘是必须要杀的,一方面古代军战的救治存活率不足2成,而且坑杀赵国这40万俘虏,可以极大的削弱赵国实力,按照战国2000万人口估算,以5抽1的兵制,赵国人口总数肯定低于300万,杀了40万壮丁,赵国必然是元气大伤,秦昭王不是不会算这笔账的。当然,也有人说,何不把这40万人拉回秦国,如果怕他们作乱可以打散处置。要知道长平之战之后,秦国虽胜,但国内已是空虚,这个可见《史记》和《吕氏春秋》,秦国没实力养这么多战俘,而且秦赵世仇,赵军是不可能诚心归附的。还给赵国,除非秦昭王得了老年痴呆。

我们可想而知,2200年前,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视为不败战神的武安君经历怎样的内心摧残。40万战俘,一夜被坑杀,又是很等的血雨腥风,赵军的凄惨呼号声,激荡在长平的夜空,即便是千年之后,长平的天空视乎还迷茫着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呜呼哀哉!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后,白起有了“人屠”的名号,遭儒生们千年唾弃。其实后世,对于长平之战也有众多的不解疑惑,有的人怀疑《史记》记载的作战人数有水分,有的人怀疑古代在没现代化机器作业的情况下,很难挖坑杀人(当然,这个和怀疑长城、金字塔是外星人修的一样)。而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古遗址的出土情况来看,《史记》的记载应当是可靠的,但又因为出土了大量的尸骨以及戈、矛、箭等文物,引发一些人大胆的猜想——这些人可能是战死的,而不是被坑杀的。

长平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灭赵国。但心胸狭窄的范雎,对白起的长平大胜心生妒忌,怕灭赵后,白起威重功高,便巧言秦昭王,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下令退兵。 但秦罢兵后,赵国非但不愿献城,反连齐抗秦。暴怒的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此时秦国已失去有利战机,白起抗命。秦王怒令智昏(公元前258),还是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大败。遂秦昭王再此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出。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秦王大怒,亲临武安君府上,令白起出战。白起坦言,残局已难收拾,劝秦王退兵,等待新的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牵出咸阳。

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咸阳。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秦昭王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一代名将白起没战死在千军万马的沙场中,立下不世功勋后竟死在一纸诏书下,无怪乎其引剑自裁前哀呼:“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白起作为兵家奇才,其赫赫战功,观古今中华,实难与之匹敌者。后世儒家王道所推崇之人,竟以为白起杀人过多,不配作为名将。这些人却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痛,我还是那句话,万事都要就事论事,放在大时代的时空背景下,白起不亏千古战神。满口“仁义道德’的酸儒们,着实让人哂笑。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