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皖南事变最悲壮将领袁国平:饮弹自尽不当俘虏

2016-07-01 12:35:39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当战士们泣不成声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袁国平已悄悄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践行了他在皖南部队突围动员时所讲的“如果我们有

当战士们泣不成声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袁国平已悄悄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践行了他在皖南部队突围动员时所讲的“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誓言。

袁国平(1906-1941):湖南省宝庆县(今邵东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率部转移到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后进入中央苏区,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第八军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起任西北红军大学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兼第三科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等职。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在皖南事变突围中壮烈牺牲。1955年6月19日安葬于南京雨花台的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袁国平1906年5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弹棉絮的工人家庭。他从小求知欲很强,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1922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一师”的革命氛围熏陶和毛泽东、田汉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他很快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1925年,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而他在皖南新四军的时日,是他一生中工作最具创造性、成果最辉煌、生活最丰富多彩的一页。

肩负重任,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战,向国民党当局提出统一整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同年10月12日,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活动的华中地区,是敌伪统治的核心地区,也是国民党极力争取的地区,斗争情况错综复杂。要在敌伪夹缝中奋斗和成长壮大,坚持抗战到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因此,政治部主任的人选就显得极为重要。这时,毛泽东同志想到了袁国平。他长期担任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职务,有着出色的表现和丰富的经验。他所展现出的政治工作方面的才华,给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誉他为红军的宣传鼓动家,毛泽东同志在致项英电中还特别指出:“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

袁国平

袁国平离开延安前,毛泽东同志专门约见他,亲切交谈,同他长谈了数个小时。1938年3月29日,袁国平率领派往新四军的50名干部从延安出发,途经西安到达武汉。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同志。周副主席嘱咐他说,到新四军以后,要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广泛联系一切赞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人士,特别是要重视运用抗日胜利的捷报来宣传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族的抗日动员。

1938年4月26日上午,袁国平一行风尘仆仆抵达皖南岩寺新四军军部。这天,军部正在召开挺进敌后抗战誓师动员大会。袁国平径直来到会场,同广大干部见面,发表了即席讲话。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新四军的指示,对即将挺进敌后的部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袁国平英姿飒爽的儒将风度,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过他演讲的红军老战士李岩回忆说:“各种发言、报告,听了好多,但是从来没有听到像袁主任这样的演说,口才这么好,声音这么洪亮,很有煽动性,听起来特别受鼓舞。”

呕心沥血,发展壮大新四军

袁国平到皖南后,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使命和毛泽东同志的谆谆嘱咐,他和新四军的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在大江南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同时,发展新四军,开辟和建立根据地。

新四军部队编组仅10天,就陆续向苏南、苏皖边、皖中和皖东敌后挺进,完成了在大江南北的战略展开。在创建抗日根据地过程中,部队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由苏南派第四、第六团及游击武装一部沿江占领苏北沿江地带,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为向苏北发展打下了基础;由皖南渡江到皖中的有3个营(即军部特务营、第四团第1营、第五团第3营),成为江北游击纵队和挺进团的骨干和基础,将第四支队扩编为第四、第五两个支队,后又建立了第六支队;成立教导队、教导总队,袁国平亲自兼任教导总队政委,传授红军的传统和八路军的经验,培养干部5000名以上,为新四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39年2月,周恩来来新四军视察,与叶挺、项英、陈毅和袁国平等新四军领导一起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到1940年底,新四军由1938年4月编组时的10329人,到1940年底发展壮大为88744人。

新四军是由红军和游击队编组而成的,在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红军游击队通常分散成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分队各自为战。组建后仅整训数日就深入敌后抗战,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很难正常进行。为开拓新四军政治工作新局面,袁国平领导了部队进军敌后的动员,两次主持召开新四军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提出新要求;参与主持召开新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并作《过去党的工作总结及今后党的建设的报告》,对确保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作出部署;主持制定《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使新四军的政治工作更加系统化、条例化和制度化;参与新四军军分会和东南局的集体领导,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地方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和对敌斗争,作出了积极努力。

军歌嘹亮,主持创作新四军军歌

袁国平还受项英的委托,主持并参与了新四军军歌的创作。他按照项英提出的“新四军军歌应是全军昭示天下的宣言书,是全军的行动纲领,军歌要能使全军都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在与叶挺、项英、陈毅、周子昆、李一氓、朱镜我、黄诚、朱克靖、马宁等同志一起集体创作歌词的同时,还和作曲家何士德商量搞好曲谱。袁国平向何士德着重说明了歌词产生的背景,详细地讲述了皖南的战略环境、新四军的作战方针,强调歌词要突出东进抗敌和向敌后进军的思想,谱曲时要加强战斗气势。袁国平在听完第一次谱曲后,又提醒曲作者,新四军军歌的曲调应高昂雄伟,要有一往直前进军的气魄。第二稿谱好后,在1939年7月1日试唱时,大家一致认为符合要求。当即定了下来。曲作者何士德事后讲:“在军歌谱曲的过程中,对我有启发的主要是袁国平主任。”

皖南事变前夕,袁国平还亲自创作了《别了,三年的皖南》歌词:“刺刀闪光,子弹上膛,挺起胸膛开入敌后战场,别了,三年的皖南……”并由任光谱曲。这首悲壮的战歌,见证了江南新四军离开皖南、北渡长江、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斗历程。

血流皖南,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

1941年1月14日晚,袁国平在皖南事变突围中,身负重伤。当他被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及战士们发现时,浑身血肉模糊,不能行走。他睁开眼睛,吃力地对李甫说:“战士们都是革命的种子,要赶快突围,把他们带出去……”“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我了!”战士们不肯把首长丢下,就用树枝简单地做了个担架,抬着他走。天亮前赶到青弋江南岸。渡河时,被堵截的敌人发现,密集的子弹射来,抬他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袁国平也掉进水中。战士们前赴后继地把他抬起,边抬边打边强渡,激战约40分钟才到达对岸章家渡。此时,100多人的队伍就只剩下三四十人了。袁国平由于在渡河时再度受伤,身体极度虚弱。战士们喊了半天他才醒。他挣扎着把笔记本和7块大洋交给李甫,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否则一个都出不去……替我向组织上汇报。”并指着大洋说:“这是党费……”当战士们泣不成声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袁国平已悄悄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践行了他在皖南部队突围动员时所讲的“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誓言。

皖南事变后不久,袁国平的哥哥袁醉如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询问袁国平的下落。办事处主任伍云甫向八路军总部请示后,受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委托,告诉袁醉如说:“袁国平同志在皖南事变中英勇自尽,壮烈牺牲。”后来,李甫发表了《回忆皖南事变中袁国平同志牺牲的经过》的文章。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