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东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

2016-06-30 10:14:0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明帝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 东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是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母仪天下从不揽政。但是,情势把她推到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虽然

明帝皇后庾文君挂名临朝被逼死

东晋明帝的皇后庾文君是个才情俱佳的女子,母仪天下从不揽政。但是,情势把她推到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虽然她从不听政,只是在后宫操守妇道,但却不能避祸,最终落得个被乱兵胁迫的局面,愤然自尽。

庾文君是现河南人,父亲庾琛曾担任过建威将军,晋王室南逃过长江后,庾琛又担任了会稽太守,也算是东晋朝的重臣。

庾文君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风情中长大。由于家教严格,庾文君特别注意自身德行的培养。史书记载,庾文君除“明理会事”之外,人也长得美丽大方,颇具大家风范。

庾文君的哥哥庾亮是司马睿的好朋友,两人均有鸿鹄之志。司马睿让庾亮管理藩王府属官。后来,司马睿听说庾亮有个妹妹叫庾文君,漂亮多才,便提议将其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绍。

庾亮再三谦让,认为自己的妹妹只是小家碧玉,登不得大雅之堂。西晋是司马家的天下,怎能让皇家受委屈呢?

司马睿便托人打听,了解到庾文君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于是,司马睿“穷追不舍”,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才色俱佳的庾文君。

司马绍是司马睿的长子,庾文君嫁过去是正妻,今后是有希望做皇后的,这一点庾家非常清楚。待嫁那一阵子,庾家多次以历史上的明后做榜样,教育、开导庾文君,这让庾文君更加通晓宫廷生活的要领,为她日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超脱出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317年,司马睿登基称帝,创建东晋,于次年立他的长子司马绍为皇太子。这是个正确的选择。司马绍从小的时候就聪明过人,能言善辩,被宫内外喻为神童,也深得司马睿的宠爱。

史书记载,有一天,有使节从长安来拜见。司马绍仍坐在司马睿的膝上玩耍。司马睿就问他:“究竟是长安近,还是太阳离我们近啊?”

司马绍回答:“是长安近,因为从没听说有人从日边来。”司马睿很得意,认为这孩子聪明,小小的年纪就懂事。

第二天,司马睿设宴款待使者,大批幕僚陪坐。为了显示自己的儿子聪明,司马睿宣司马绍进殿,又问了这句老问题:“是长安近,还是太阳离我们近?”司马睿显然是希望皇太子能说出原来的答案。

可是,司马绍却毫不犹豫地说:“太阳近。”

司马睿很没有面子,因为在大人的眼里,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的。为了挽回面子,司马睿说:“昨天,你不是说长安近嘛,怎么今天又改口了呢?——孩子小,就是顽皮。”于是命人把孩子带下去。

可没想到,司马绍从容地说:“抬头能见到太阳,就像能见到父皇一样。可抬头又如何见得着长安呢?”孩子把元帝司马睿比做太阳,赢得了满堂彩。众人都说神童就是不一样。司马睿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心情,对这个皇太子更加看好了。

是啊,皇上也是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睿智。

在东晋创立初期,司马睿只能依靠他人稳住政权。他即位时,竟然要拉着为自己登基立过汗马功劳的王导到御座上同坐,共同接受百官的朝拜,王导当然不肯,坚决推辞。

实际上,元帝司马睿这样做是故作姿态。然而他非依靠王导不可。王氏兄弟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元帝依靠王导还有一个原因,即王导的堂兄王敦是个实力派。多年以后,王导成了辅政大臣,王敦终于发动兵谏,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晋的根基。

话分两枝。自庾文君嫁给司马绍之后,她平素积累的文化修养以及礼仪知识都派了用场,在太子宫和皇宫里,几乎到了鹤立鸡群的程度。她对“神童”司马绍非常尊重,同时也赢得了司马绍的回报,俩人恩恩爱爱,这让元帝司马睿非常高兴。

按照皇家惯例,对皇后家族完全可以放手信任,虽然庾文君现在还只是一个太子妃,但已经完全取得了司马家族的信任。于是,元帝司马睿对庾亮更加信任,不断提拔,委以重任。

其实,东晋表面看是司马家的天下,但是,拥戴司马睿登基创建东晋的功臣王敦、王导的势力非常强大,王家的实力丝毫不比司马家弱!在司马睿眼里,已经成尾大不掉之势。当时就有“王(家)与马(司马家族),共天下”的说法。

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王敦终于如司马家族所料起兵造反。实际上,在此之前,司马睿就已经开始限制王家的权力,他重用刁协、刘隗等人,就是为了对抗王家势力。而谋反的王敦就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

王敦的军队所向披靡,直捣东晋首都建康城。司马睿束手无策。但二十四岁的太子司马绍却再也不肯像父皇那样忍耐了,他决心拼死一战。

司马绍穿上战袍,带领数百名禁军将士登上战车,准备出城迎战。这时司马睿的重臣温乔闻声赶来,拦住欲出城的司马绍说:“战势虽然紧张,但你是一国储君啊,怎么能冒死出战呢?万一有个闪失,国家怎么办?我不能让你出城迎战来敌。”

司马绍不听劝阻,拍马继续前行。温乔抽出佩剑砍断了缰绳,见太子无动于衷,便死死拉住马匹不放。司马绍无奈只能下马。这时宫中的侍卫已经基本跑光了,只剩下几名宦官陪着司马睿,元帝也非常无奈,拖下战袍换上了朝服,心灰意懒、自言自语道:“王敦想要皇帝宝座,可以明说嘛,何必要‘清君侧’祸害百姓呢?”

苦思苦想之后,司马睿调整了心态,派出使者到城外见王敦,传达了“莫要祸害百姓,如果你要皇帝宝座,马上歇兵。我可以放弃皇位”等意思。可是,王敦才不相信司马睿的缓兵之计。他快马加鞭继续前进,最后攻入城内,把皇宫控制起来。

司马睿还真把王敦想错了。进城之后,王敦并没有推翻司马睿的皇帝位,只是先把司马睿控制起来,掌握宫中大权。元帝司马睿原本是准备死的,没想到还留有一条命在,虽然无法发号施令了,但能保全性命也算是不错的代价了。

王敦多次向司马睿提出,要废黜太子司马绍,另立年幼的皇子为太子,因为司马绍二十四岁了,什么都懂,但是却遭到群臣的反对,都说太子仁孝,而且无错。王敦还是心善的,便不再坚持了。这样,司马绍、庾文君得以获得暂时的安生。

司马睿成了傀儡,心中郁闷,疾病上身,一病不起。作为皇帝,他当然放心不下司马江山,逢大臣便拜托辅佐太子司马绍,而后含恨死去,享年才四十七岁。

当时,司马绍作为太子,虽然有众多大臣表面上维护他,但能否继承父皇之位,他的心里也没有底。令他兴奋的是,谋反的王敦属于革命不彻底者,居然同意太子司马绍继承皇位,并且由他选择近臣。这样的事让谁也想不到!因为历史上的“清君侧”大部分都是为了夺取江山找的借口;可这王敦还真真实实是清君侧,这也算是东晋司马家族的造化了。

虽然司马绍上台还是个傀儡,那也总比丢了江山或者没命了好。

司马绍即位,是为明帝。第二年,册立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立庾文君所生的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之后又封庾文君的哥哥庾亮为中书监。实际上,王敦对朝廷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司马家族也不得不对他小心翼翼。

就在司马绍登基的第二年,司马绍乘王敦病重的机会,暗中命令温乔领兵讨伐王敦,一举击溃了王敦势力,重新稳定了朝廷,夺回了失去的部分权力。可惜他为家族复了仇,但却没有享过福,在几乎成为儿皇帝的情况下,刚刚过上了好日子的司马绍突然得病驾崩,其时只有二十七岁。

去世前,司马绍留下遗诏:

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天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深痛哉?朕抱病日剧,常虑忽然,仰惟祖宗洪基,不能克终堂构,大耻未雪,百姓涂炭,所以有慨耳。不幸之日,敛以时服,一遵先度,务从俭约,劳众崇饰,皆勿为也。衍以幼弱,猥当大重,当赖终贤,训而成之。昔周公匡辅成王,霍氏拥育孝昭,义存前典,功冠二代,岂非宗臣之道乎?凡此公卿,时之望也,敬听顾命,任托付之重,同心断金,以谋王室。诸方岳征镇刺史将守,皆捍朕城推毂于外,虽事有内外,其致一也。故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臂若唇齿,表里相资,宜戮力一心,若合符契,要以缉事为期。百辟卿士,其总己以听于冢宰,保佑冲幼,弘济艰难,永令祖宗之灵,宁于九天之上,则朕没于地下,无恨黄泉。特此留喻,钦哉惟命!

司马绍死后,遵照他的遗嘱,只有五岁的皇太子司马衍登上皇位,是为晋成帝。年纪轻轻的庾文君被尊为皇太后。

司马衍才五岁,如何执政?

大臣们商议的结果是,由庾文君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垂帘听政。

庾文君再三推辞,可是群臣均劝她以大局为重。她只得答应,说:“我是一个女流之辈,如何能担当起朝廷的重任呢?时机成熟后,我会立即退下来。”

为了显示对王敦势力的“尊重”,在任命庾亮为参录尚书令的同时,也任命了王敦的亲戚王导为这一职务,两人共同承担起辅政的任务。

实际上,王导与王敦是有很大区别的,他并不完全赞同王敦的做法,因此让他进入“内阁”,就是做面子,以显示东晋朝廷的大度,同时还能起到钳制王敦的目的。王导也是明智之人,凡事由庾亮做主,自己退到后面。这套新班子的实际权力在庾太后的哥哥庾亮手里。庾文君在宣布垂帘听政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再也不过问政事了。

庾文君年少守寡,但是良好的教育使她能够坚守封建社会的所谓妇道,她没有闹出什么绯闻来,对娘家人也一直要求严格。有的大臣提议追封庾文君的父母爵号,被她坚决拒绝。她还常告诫哥哥庾亮,督促他秉公执政。可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庾亮当政后,早就把妹妹的话丢在一边。他太入戏了,把司马江山当成自己庾氏的了。他一方面排斥王导,似乎在为司马家族复仇;另一方面疑忌地方官员,最终引起历阳镇将苏峻的起兵。

公元331年,苏峻率部攻进首都,烧杀抢掠。庾文君不堪侮辱,得暴病身亡。年仅三十二岁。真可谓:

汹汹乱党入宫城,母后遭凶饱受惊。三十二年悲短命,九原应自怨亲兄。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