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宋朝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苏轼为什么被抓入狱

2016-06-29 02:27:3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北宋元非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庭命官皇甫遵来到湖州,将上任太守三月的苏轼如捉鸡鸭般抓走了,旁观众人无不震惊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一、

北宋元非二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庭命官皇甫遵来到湖州,将上任太守三月的苏轼如捉鸡鸭般抓走了,旁观众人无不震惊.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一、文者无心,小人有意

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调往湖州时写了一篇《谢湖州上表》。其中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时值北宋政治斗争激烈,变法的王安石起用了一批支持自己的人与司马光等元老重臣对抗。可惜王安石起用的人并非都是君子,有些只是为了自己的飞煌腾达,一已之私欲。御使李定,为了得官高迁,竞隐瞒母亲的死讯,做出大不孝的行为。而苏轼曾经上文弹劾过他,因此他恨恨不平。苏轼被贬,少不了文骚客的失落与郁闷,用了一些“新进”,“生事”等词刺痛了这些借着变法向上爬的小人.他的表章引来仇恨,“眼中钉,肉中刺”。苏轼成了一个一日不除,一日难得安宁的“众矢之的”。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山村三首》)一首反映了人民疾苦的悯民之作,李定竟诬为“讽刺盐法”。又如《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中“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良田。”原本只是为一个吴儿弄潮而死感到可惜。却偏偏被认为是攻击农田水利法。真是不知苍海桑田的悲哀呀!

一生小心,一身文才的苏轼被几条绳索,几个官兵押解上京。读书人被诬,天地不应。只有那港口默默送行的人群。我怎么才知道他那时的心有多痛?

二、牢狱之灾,诗意?失意?

苏轼是个读书人,原本一辈子都不该进这监狱。监牢里阴冷潮湿,到处是锁链碰撞的声音,还有鼠类的碎碎之语。一辈子他没睡过的稻草,一辈子也没吃过的馊饭剩菜。苏轼呆坐在角落,不知这年岁何时是个头。御使台极力想置苏轼于死地,四十多天接连审问苏轼。我不知道他用了刑没有小人的对酷刑的想象总是很丰富的。苏轼抬头望一眼铁窗,地上的月光如银子般灿烂,可是诗人的心理已经接近了承受的极限。他痛苦,他恐惧,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还是个诗人,死了也得留点什么。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昧暗自忘身。百年未忘先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豪放的诗人在心底恐惧的一刻想到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儿女。“生离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自己一家十口只能赖着弟弟照顾了。诗人的寄托,诗人的诗意,都写在了这失意的文字里,没有明天的诗意,真的只能让人失意。

三,世之贤才,何肯失尔

世界总是有对立的,小人当道,小人得意,但总还有明智的君子。御使李定,宰相王珪在宋神宗的身边低声耳语,朝上的文武却未必都怕惹祸上身,惟恐避之不及。章惇讽刺王珪吃了御使舒譠的口水;宰相吴充进谏:“曹操那样猜忌还容得下祢衡,而以尧舜为榜样的陛下还容不得苏轼吗?”仁宗皇太后临死前还留下遗言力护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云:“安有圣世而杀才子乎?”

大牢里的苏轼在苦于“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夜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生活。牢外的御使们却因正直之士的苦口婆心而眦牙咧齿。

宋神宗大笔一挥“放”!一个贤才终于走出了湿冷,走出了乌台诗案。

但也许他一生都没有走出乌台诗案,生死一线,命如发丝的遭遇使他看清了社会人生。而一生豪放也加上了了深邃和沉郁的色彩。

今天,我们只能想起:“乌台诗案,中国文字狱的先河!”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