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青岛与民国四公子 袁克文赞青岛夜不闭户(图)

2016-06-22 22:39:39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民国年间,一些世家子弟的行为做派和风流韵事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其中有四人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四人当中又有三个曾来过青岛,他们的故

民国年间,一些世家子弟的行为做派和风流韵事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其中有四人被称为“民国四公子”。四人当中又有三个曾来过青岛,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为青岛人所乐于提及。他们就是张伯驹、袁克文和张学良(此前的《发现青岛》曾提及)。尤其是张伯驹,他和妻子潘素曾来青岛观海二路3号吟诗作画,潘素所画的《崂山潮音瀑》广受好评。而且,青岛市博物馆文贸部的赵主任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张伯驹还给青岛市博物馆捐赠了一幅潘素仿展子虔的《游春图》。

出身名门,收藏国宝级文物

进青岛市博物馆大门后,便是一道曲线长廊,廊中有一面文物捐赠功德墙。功德墙上赫然可见张伯驹的名字。

张伯驹是谁?他是一位名士,出身名门,而且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张伯驹生于1897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从小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在蔡登山所写的《张伯驹:初见潘素惊为天人》一文中称,张镇芳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等职。张伯驹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曾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同在英国人办的一所书院读书。毕业后,张伯驹进入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受训,其后在军阀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任职,曾任过提调参议。但他从内心厌倦军队生活,便不顾双亲和众人的反对,毅然退出军界。此后,他把兴趣转移到读书 ,陶冶性情的文化艺术。张伯驹利用自家的优越条件,在家藏的古典文史书中找到了一方驰骋的天地。

著名作家章诒和在《君子之交》一文中描述了父亲和自己的这样一段对话:“你从小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吧?”“这是李白的诗。”“张伯驹就藏有李白的真迹,叫《上阳台帖》。”“你的罗伯伯(指罗隆基)不是常爱唠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么?这诗句是谁写的?”“杜牧。”“对,张伯驹就收有杜牧的字。”“你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吧?”“它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我们中学的课本里有。”“张伯驹藏有范仲淹的手卷。”……这段对话道出了张伯驹的藏品之盛。

还非常擅长写词,他从30岁开始写词,写作时间长达55年。“词人”是他最看重的一个身份。学者姚平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除沈祖棻等人外 ,罕有其匹。其词作情深意厚,天趣盎然,被誉为词人之词。

张伯驹

连夜“抢”来红颜知己潘素

潘素也是一位传奇的女子,她和张伯驹二人的情缘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在沈慧瑛所写的《潘素,站在张伯驹身后的女性》一文中称,潘素,原名白琴 ,是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他的父亲潘智合从苏州移居上海后,整天游手好闲,家道日渐衰落。母亲沈氏也是位大家闺秀,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在潘素7岁时,母亲就为她请老师,教她学习绘画、音乐和诗文。谁料潘素13岁那年,母亲去世,继母凶暴,潘素从此过上噩梦般的生活。又几年,她出落成婷婷玉立的少女,继母就以她擅长琵琶为借口,逼她到青楼操琴挣钱,浮沉于声色犬马之地。

不过,据蔡登山描述,张伯驹的好友孙曜东曾回忆称:潘素当时被称为“潘妃”,她在上海滩,曾大红大紫过。“潘素身上也存在着一大堆不可理解的‘ 矛盾性’。那时的‘花界’似乎也有‘分工’,像含香老五、吴嫣等人,接的客多为官场上的人,而潘妃的客人多为上海白相的二等流氓。红火的时候天天有人到她家‘摆谱儿’,吃‘花酒’,客人们正在打牌或者吃酒,她照样可以出堂差,且应接不暇。那时有些男人喜欢‘文身’,多为黑社会的人,而潘妃的手臂上也剌有一朵花……最终她的‘内秀’被张伯驹开发了出来。”所谓烟花之地多性情中人,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张伯驹任盐业银行任总稽核,一次他到上海查账,在“花界”遇到“潘妃”,惊为天女下凡。二人坠入爱河。不过,这时的潘素已被一个名叫臧卓的国民党中将“收入囊中”,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于是臧卓把她“软禁”起来。张伯驹见对手很硬,六神无主,幸亏孙曜东相助,趁月黑风高,买通臧卓的卫兵,趁臧卓不在屋里时,冲进去抢走潘素,将她安置到事先租好的房子里。又择机返回北方,才大功告成。

张伯驹曾称人生有四大爱好:爱文物、爱女人、爱吃喝、爱读书 。这时的张伯驹已有三房妻室,潘素只能做妾。好在,认识潘素后,张伯驹再无风流韵事,心思只在她一人身上。

张伯驹还着力培养潘素画画。潘素曾三次与张大千联袂作画,画作常常有张伯驹的诗词书法,可谓是珠联璧合。

夫妇来青画《崂山潮音瀑》

张伯驹对于收藏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为此他不惜倾家荡产,被视为败家子,只有潘素支持他 。为买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的《游春图》,张伯驹不惜将自己钟爱的豪宅——李莲英旧墅卖给辅仁大学,换得2.1万美元,又兑成220两黄金 ,潘素毅然卖掉自己的陪嫁凑足了20两黄金 ,才买下此图。

抗战时期,为了不让这些国宝级的字画出意外 ,潘素把它们一件一件包好,缝在被褥和棉衣里,随身携带。对这些字画他们研习、欣赏,倾注了毕生心血。其中还有一幅陆机的《平复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著名文物研究专家王世襄曾小心翼翼地向张伯驹借阅《平复帖》,问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没想到张伯驹回答:“你拿回家看去吧。”在王家放了一个多月。由此可见张伯驹的大气。

当然,因为张伯驹一生坐吃山空,生活都是潘素安排。而他还是要花钱买古董、字画,潘素有时也会不理他。于是,张伯驹就会躺倒在地,任潘素怎么拉也不起来,直到她答应卖首饰去买画,才站起来。这些古董、书画,张伯驹曾立下字句要送给潘素,但解放后,他们无偿捐赠给了国家。文化部给他们发奖状,称“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据《百年青岛国画研究》中称,1953年,张伯驹、潘素和惠孝同、启功一起,曾到位于观海二路3号的山大教授黄公渚家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成为青岛著名的雅聚。据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1979年夏天,张伯驹来青岛,曾下榻华侨饭店。在饭店大厅,他看到正在展销中国画,于是停下看了看。这一看不要紧,他发现一幅“墨色青蛙”上下挂倒了,另一幅“仕女弹琴”则左右挂反了。于是找到饭店经理,让把画摘下来,免得被外国人买去,闹出笑话。

张伯驹和潘素还曾来青岛休养,潘素画有一幅《崂山潮音瀑》,著名学者、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给于其很高的评价,称“此在女流,尤称罕见”。张伯驹也非常喜欢崂山,他写有一联:“迎来海外三千履;望尽齐州九点烟。”形容来此的外国游客之多,而崂山之高,登山可以阅尽齐鲁大地之灵秀雄奇。

张伯驹一生讲究风度,上世纪80年代初吃西餐的一丝不苟,还让著名画家黄永玉目瞪口呆。1982年元宵节,85岁的张伯驹因重感冒被送进北京某大医院,被安置在一间八人大通铺式的病房,潘素几次交涉让院方转入小病房,被告知“级别不够”。老人病情加重,终于与世长辞。后来,有人在医院门前叫骂:“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国宝!他捐的国宝,足够买下你们医院!”

“民国四公子”当中,袁克文的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他是袁世凯的次子,论辈分也是张伯驹的表哥,但他曾经反对袁世凯称帝;他当过几年青帮的“老头子”,还收过余叔岩等著名艺人为徒;他一生挥金如土,而死后笔筒里仅翻出20块钱;出殡时,自发给他送葬的队伍中有上千名妓女,还有徐世昌、于右任等要人……

1914年,袁克文曾经来过青岛,袁世凯还命他勘察青岛地形,以备不时之需。

袁克文

袁世凯让他留心青岛地形

袁克文生于1890年,号寒云。他父亲袁世凯做中国驻朝鲜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时,娶了他的母亲金氏。金氏出身于朝鲜外戚大族 ,家中出过多位嫔妃。据说,当时袁世凯驻朝鲜,朝廷不许在国外娶妻生子。于是他就说袁克文是夫人沈氏所生,将其抱出来给客人看。

袁克文从小聪慧过人,受到袁世凯的夫人沈氏的喜爱,沈氏自己不能生育,就对他格外栽培。袁世凯被提拔为直隶总督后,请了天津大儒严修、扬州才子方地山等人专门教授子女。袁克文成为严修的入室弟子,书法得其真传,学业突飞猛进,渐渐赢来了“才子”的称号。

袁世凯非常偏爱袁克文,还想过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袁克文本质上就是个文人 ,即便在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之后,他依旧整日和文人们混在一起。然而,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他又免不了和大哥袁克定发生纷争。当时二人的关系,就像三国时期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一样,曹植字子建,所以,时人又称袁克文为“当代曹子建”。

关于袁克文与青岛的关系,《袁克文:民国“曹子建”的天上人间》一文称:1914年,袁克文奉父命,送大妹伯帧去青岛婆家,袁世凯乘机叮嘱他说:“青岛虽是德国人地盘,但日本人一旦进攻,必先以青岛为目标,你这次去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地形。”袁世凯一向知人善任,不过这次可就所托非人 ,克文一路上游山玩水,访幽探胜,游崂山,登泰山,逛曲阜,最后坐着当时尚属稀罕之物的飞机在天上转了一圈,便离开了。

而对于这一段经历,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先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他称袁世凯与曾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为姻亲,袁克文的大妹嫁给了张人骏之子张仲仁。张人骏拒不受袁氏的封赠,隐居青岛,其子随侍。1914年春天,袁克文送长妹来青岛,后来他还写有《青岛泰山济南之游》一文。

文中称,第一天到天津,次日到济南,第三天来到青岛。当时正是三月初,青岛姹紫嫣红,不像河北地区那样萧瑟。他在青岛待了几天,游览了崂山胜景,德国人还请他坐了飞机。那飞机形同大鸟,前后可坐两人,围绕青岛飞了一圈,机上噪音很大,让人难以忍受。袁克文还感慨:“当时我国很少有飞机,而青岛不过弹丸之地,竟然备有数十架,可见防卫是何等严密。只可惜,这里的地形过于狭窄,而这正是我父亲所担忧的 。”来青岛之前,袁世凯就叮嘱袁克文说:“青岛虽然被德国人所占据,然而一旦日本图谋我国,必定从青岛开始,一旦青岛失守,我们就危险了。京城偏居东北,假如敌人北出奉天,东出青岛,对京城形成合围之势,朝发夕至,西南诸省根本来不及救援。假如京城告急,天下还能安稳吗?我以前曾到过青岛,暗中观察地形,发现那里虽然有险可守,但海上多雾,地方又小,退无可退,假如从海上进攻,善战的人用不了一天就能攻下来。假如从陆路进攻,倒是有山阻隔,不见得能稳操胜券。如今的地形之险应该和以前一样,只是防守的人恐怕已经更换了。你这次去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而且还得留心一下津浦铁路济南附近的先要之处,不过不要声张,别人问起来就说是游山玩水就行了。”

就今天开来,袁世凯的确有战略眼光。因为就在那年冬天,日军发起了对青岛的进攻,并从德国人手中,夺取了青岛。

袁克文还对青岛的教育和民风发表了看法,他说,青岛的学校教学很务实,学者谦恭简朴,没有浮夸之风,学生也没有身穿华服在大街上游荡的。商人不搞欺诈,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德国人的管理方式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他还说,自己住的也是德国人开的旅馆,是无敌海景房,晚上也不锁门,服务员出门时,就把钥匙挂在大厅,房客自取就行,而且值钱物品不收起来,也不担心丢掉。这样一番描述,可见当时青岛给袁克文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加入青帮,比杜月笙高两辈

其实,早在来青岛之前袁克文就已经是表现出他不靠谱的一面,甚至他还当上了青帮的“老头子”。

1912年,袁克文离开北京,远赴上海。《袁克文传》中认为,他这一次远走是因为大哥袁克定把一桩绯闻安在了他头上。当然,袁克文一直绯闻不少,袁世凯也从来不当一回事,但这一次,袁克定说自己这位弟弟“淫及父妾”。袁克文只好远避上海。

在杨东晓《袁克文:文人雅士兼职青帮老头子》一文中,讲述了袁克文一段荒唐经历。当时,袁克文在上海拜了兴武六帮老大张善亭为师,列“大”字辈。这个“大”字辈在当时是青帮极长的辈分。黄金荣、张啸林,是“通”字辈,比袁克文矮一辈;杜月笙是“悟”字辈,比袁克文矮两辈。当然,袁克文能当上“大”字辈,一方面是因为他花了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父亲的身份。

袁克文一到上海就主动造访黄金荣,带去的见面礼是10枚英国人铸造的黄金纪念币。这是袁世凯请英商铸造,用来纪念他成为大总统的 。传说杜月笙也很喜欢,黄金荣又送给了他三枚。袁克文加入青帮纯属“玩票”,这里面虽然有帮会与袁家相互利用的关系,但对他本人来说,则是羡慕“战国四公子”,想找点游侠的感觉。

当了“老头子”之后,袁克文也真收了一些门徒。当时,梨园行往往要在青红帮的保护下才能开业演出,所以不少艺人拜袁克文为师,其中就包括“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岩。据说,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中“袁四爷”的艺术见识,就有点袁克文的影子。后来,父子间的矛盾缓和,袁世凯让他回京。这时,袁克文的钱也挥霍完了,于是只好回去。

1915年冬天,袁世凯称帝。试穿皇子服那天,袁克文没参加,袁克文的侄子袁家诚曾表示,袁克文是未来“皇子”中唯一不赞成他父亲称帝的。他还写了一首《感遇》诗,用于讽谏:“乍着微绵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黯九城。隙驹留身争一瞬,蜇声催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高层。”最后两句用意明显。这也成了人们攻击洪宪帝制的利器。而“太子”袁克定向父亲告密,该诗被定性为“反诗”,袁克文被软禁在北海。

袁克文对朋友也很够意思。他的朋友吴步蟾因为上书反对帝制,被袁世凯手下爪牙迫害。袁克文主动送他去前门车站,到那里才发现自己囊中空空,只好向仆人借了五元钱买车票,将朋友送离北京城。

1916年5月,袁世凯一命归西,洪宪春梦破灭。王忠和在《袁克文卖字求温饱》一文中称,在徐世昌的主持下,袁世凯每个儿子分得十二万元,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十根金条、若干股票、房产。因为袁克文因从小就过继给沈氏,所以一人分了双份的遗产。有了这笔钱按说可以过得很滋润,但其实袁克文家产大部分掌握在其妻刘梅真手里 。刘梅真怕丈夫挥霍成性,为子孙后代考虑,不给他钱花。于是,袁克文只好做点“副业”,卖字赚钱。

1922年,他一天写了四十副对联,全部售罄。于是,买了清朝的胡开文古墨,写了一百副对联以酬谢友人。这一年,潮汕大风成灾,死亡十几万人 ,袁克文还卖了自己珍藏的一册字帖,用于赈灾。据说,袁克文有一项绝技,就是躺在床上一手拿纸一手拿笔,凭空书写也能写得漂亮。有人写了一本《民国艳史》,请他题写封面。袁克文一挥而就 ,小说出来他看后大为懊悔,原来书中大骂其父袁世凯。此后,他才不敢轻易应酬了。

不过 ,在袁克文手头最紧的时候,他也从不向那些军阀、政客们张过嘴。他在天津过完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4年。1931年3月22日,42岁的袁克文猝死于英租界。就在去世之前,他刚得了一场猩红热,还没痊愈就去会了一次旧相好。回家后旧病复发,不治而亡。

◎链接

民国四公子

民国四公子指民国时期四位有名的世家子弟。关于四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一般指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这四位公子个个有来头,知风雅。除张伯驹和袁克文,这里再说一说张学良和溥侗。

张学良,人称“少帅”,陆军一级上将,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表示自己并没怎么追过女人,大多是女人“倒贴”。根据张学良口述,算上中国人、外国人,他交往过的女友共有11个,女友可谓遍布当时的国内外名媛。

溥侗,宣统皇帝溥仪的堂兄,因为排行老五,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他自幼在上书房按部就班地读经史,学作诗文,钻研琴、棋、书、画,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治印,酷爱剧艺。精于古典文学和文物鉴赏,并通晓词章音律。溥侗人缘非常好,曾与袁克文共组“言乐会”,演出反响热烈,粉丝众多,实为当红演出团队。就连京城知名人士如韩世昌及梅兰芳等也加入了"言乐会"。不算太风流,仅有嫡妻张佳氏、妾朱氏、妾何氏、妾刘氏。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