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何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
孙中山将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是直接关系到中国辛亥革命成败的一个重大事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孙中山做出这个决定呢?
武昌起义取得了十分突然的胜利,在仅仅几十天的时间里,革命党人迅速掌控了中国南方半壁江山。但是,这突然到来的胜利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开支需求。这就是随着辛亥革命的初步胜利,革命党人要建立新的全国性政权,处处需要经费,其总数当以亿元计。
很不幸的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民困国穷,各级库存空虚;西方列强国家又迅速控制了中国的海关,使大量海关税款流入国外,国内没有大量资金可以利用,直接造成了原来并无财源的革命党人碰到了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财政问题。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决定暂不回国,先赴法国、英国借款。但是,革命军尚在和清政府对垒,胜负难明,西方的资本家采取“金融中立”的政策,不肯轻易解囊支持中国的革命党人,孙中山无奈空手而归。
据史料记载,当时孙中山估计革命党人大概需要五亿两白银的财政开支。精于理财的实业家张謇也有一本账。他认为:新政府的开支至少每年须有1.2亿两,每月须有一千万两;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将短缺八千万两。当时,曾有人动员他在未来的临时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但他深感自己无力解决这一难题,因而不肯就职。
孙中山未到上海前,社会上就传言他挟有巨款。当孙中山一到上海,被记者提问的问题之一就是带回了多少钱来支持革命军。不料,孙中山的回答却是:“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革命之精神”固然是可以鼓舞民众士气的,但是,仅仅靠革命精神也是远远解决不了当前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孙中山不得不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为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
孙中山、黄兴不得不转而以租让东北满洲为条件,要求日方紧急提供一千万元借款。孙中山当时的计划是,一面与袁世凯缔订和议,一面筹措军费,策划再举,“以武力扫除北京势力”,“继续排袁”。但是,这一谈判,也由于日本陆军大臣的反对,没有成功。其后,孙中山又企图以全国赋税为担保,向华俄道胜银行借款150万英镑,也未获结果。
这一时期,南京临时政府还进行过其他一些谈判,除与日本大仓洋行进行的“苏路借款”谈判,除获得三百万元贷款之外,其他努力均告失败。孙中山委托日本友人设立中央银行的计划也中途取消。由于严重缺乏经费,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政府崩溃的危险。
对短期内获得借款的绝望,迫使孙中山不得不接受和议。2月12日,清政府宣布溥仪皇帝退位,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由于四国银行团的支持,袁世凯政府于3月9日获得银110万的借款。5月7日,继又获得银300万两。6月12日,再获银三百万两,6月18日,又获银三百万两。其后,袁世凯3月10日在北京就任,孙中山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就是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遂为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
金钱对于一次革命而言,虽然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但是没有金钱,加上没有外部金钱势力的支持和援助,要取得革命的胜利成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大概便是孙中山之所以将政权拱手让给袁世凯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