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揭秘:蒋介石与其麾下八大金刚何应钦的恩怨

2016-06-06 23:09:4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在12月12日的凌晨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蒋介石被捕,国内党内部群龙无首,南京乱作一团,究竟应该采取怎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领在12月12日的凌晨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蒋介石被捕,国内党内部群龙无首,南京乱作一团,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成为南京政府的当务之急。当时何应钦的职务是国民政府军政部长,掌管全国陆军行政事务,由于兵权在握,何应钦的位置显得至关重要。

何应钦得到消息以后,马上把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吴稚晖,还有熊斌找到家里,研究形势商讨对策,还以情况不明封锁了所有的消息,所以很多国民党的高官不知道究竟西安发生了什么。在何应钦家中召开的这次碰头会上,面对张杨扣押蒋介石的“叛逆”行为,何应钦主张一定要以讨伐的方式来营救蒋介石,以此维护国民党的纪律和威严,何应钦的意见后来得到了一些黄埔系中的少壮派的大力支持。主战派与主和派代表双方唇枪舌劍争论不休,参会代表们决定速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召开正式会议。会议从12日的深夜12时一直开到了13日的凌晨3时,最后由于何应钦等人掌握了会议的主导权,初步决定:“张学良撤职查办,军队归何应钦调遣。”就在何应钦俨然成为南京政府轴心的时刻,一个人的到来让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13日清晨7时,蒋夫人宋美龄在姐夫孔祥熙的陪同下从上海飞抵南京,与何应钦“讨伐”西安的主张对立,宋美龄的态度是主张和平谈判。由于早年的留日经历,加上何应钦与日本方面一直往来密切,如果西安事变以“容纳抗日力量”作为条件得以和平解决,那么他的地位必将受到打击。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他反对宋美龄“和平谈判”的主张也有着复杂的考虑。在双方辩论的同时,何应钦在部分国民党元老及黄埔系少壮派的支持下,力主明令讨伐西安,并出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组织大规模的陆军沿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发。而困在西安的蒋介石,对这一切并不知情。由于日本方面对联合抗日政策的恐慌,在蒋介石被困,日本十分紧张的时刻,何应钦十分清楚,必须要考虑设法稳住日本。于是何应钦“令空军只轰炸渭南、富平、三原和赤水车站,进抵西安示威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稳住日本,又可以对西安方面施压,等待营救蒋介石的最佳时机。然而,就在何应钦忙于调兵遣将的时候,一封蒋介石的手谕却打乱了他的部署,在这封电报中,蒋介石写道”敬之吾兄,闻空军昨日在渭南轰炸,望即停止……”

12月22日,宋美龄,宋子文和戴笠一行于飞抵西安,第二天国共双方的谈判正式开始,经过两天谈判,西安事变在双方努力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蒋介石顺利登上了返回南京的飞机,张学良随机陪送。1936年12月26日中午12时,何应钦与国民党中央各要员倾巢出动,到机场欢迎蒋介石的归来。早在1927年,国民党实现宁汉合流,蒋介石第一次宣布下野前,假意召开了一个意见征求会,会上何应钦没有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这件事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蒋介石也曾抱怨:当时只要何应钦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到后来,蒋介石复职,文官武将们纷纷发来拥戴电,唯独何应钦第一军的拥戴电迟迟未到,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何应钦的反应如此之慢,让蒋介石大为光火,甚至说出:没有我蒋中正就没有你何应钦”这样措辞严厉的话来。听闻蒋介石发火之后,何应钦才赶紧补发了拥戴电。在建立黄埔党军之时,在校长的职位下面,总教官的职务非常重要。在人选上,蒋介石深思熟虑,认为何应钦能当此重任。当时黄埔军校内部甚至流传着“蒋何并重”一词,形容的就是何应钦当时的重要地位。

蒋介石与何应钦早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开始相识,两人是相差一届的同学,回国参加革命之后,一起在陈其美手下工作。到后来创建黄埔军校时候,两个人的关系从同学,同志,变成了此时的“安危同仗,甘苦共尝”的战友,尤其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情谊,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棉湖之战中,蒋介石的指挥所被陈炯明的军队包围,何应钦是亲自率领他的警卫部队直接杀入了敌阵里边,最后在关键的时候转危为安,既救了蒋介石也救了他自己。之后何应钦跟着蒋介石,在他夺取党政军大权这个过程当中,都做了蒋介石的坚强的军事后盾,何蒋的关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当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胜利消息传到南宁,正在前线指挥所准备反攻广州的何应钦,兴奋的手足无措。很快,何应钦接到蒋介石的密电,蒋介石命令他迅速制订在中国战区受降的方案。于是何应钦马不停蹄飞往各战区紧急部署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准备着手制定垄断受降的一整套方案。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中国战区受降签字的仪式在这里正式举行。何应钦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直被认为是国民党内妥协亲日派或积极反共的代表人物,而蒋介石却偏偏选中了他主持受降大典,在很多人看来,这一次何应钦出尽了风头。

自1931年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以来,何应钦秉承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华北与日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妥协交涉,饱受国人指责,替蒋介石背了“亲日”、“叛国”的黑锅。这次蒋介石让何应钦主持受降,也算是对何应钦的一种政治补偿。在蒋介石心中,没有人比何应钦更懂得自己对日本“以德报怨”政策背后,企图拉拢日本的真实意图。由于何应钦的事先安排,在进入受降大典之前,冈村宁次私自将代表缴械投降的指挥刀交由参谋带给何应钦,让受降典礼上没有了递交指挥刀这一项议程,不仅如此,在当天的受降典礼上,当日本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呈递投降书时,因手离身体较近,何应钦不得不屈身向前,在这张官方照片里,中方看起来比日方来得恭敬,一时间引起民众的轩然大波。

受降大典之后,何应钦受蒋介石之命,负责起日本战犯的处理工作,然而他却公然采取“宽大”政策。他下令调配当时中国船舶运力的百分之八十,增配火车,不惜停止国内民用运输,在短短十个月内“奇迹”般的完成了侵华日军和日本残余侵华人员的全部遣返工作。这种处理战犯的做法,也都是蒋介石的意思。抗战胜利之后,步步紧随蒋介石的何应钦,已经成为国民党军黄埔嫡系的二号人物,位列陆军一级上将,在政治生涯中也得到了蒋介石给予的种种荣光。然而,尽管何应钦与蒋介石小心相处,两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

1946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被撤消,另外成立国防部,二级上将陈诚被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原本掌握军队实际管理的何应钦不得不接受新的工作岗位,受命调往美国,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团长。1949年1月,国民党的败局已定,蒋介石决定第三次下野,李宗仁如愿成为代总统。然而,蒋介石在溪口暗自架设电台,对国民党实行远程的遥控。国民党内部军政大员仍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万般无奈下的李宗仁想到了曾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时,与自己合作过的何应钦,或许他能够帮自己扭转局面,于是李宗仁亲派飞机去上海接何应钦。面对李宗仁的邀请,何应钦婉言拒绝,随后携妻女于杭州“避寿”。本以为躲开了李宗仁的何应钦,此时却忽然收到蒋介石的亲笔信,在信中蒋介石劝他应该听从李宗仁的劝说,出任行政院长一职。在得到蒋介石的认可之后,第二天何应钦就宣布正式就任行政院长。担任行政院长的何应钦,面对风雨飘摇的时代格局,同样无能为力。在1949年的大撤退中,何应钦于1949年底追随从蒋介石,一起逃亡台湾。

到了台湾以后,原来蒋介石的一干铁杆部下们,除了陈诚一枝独秀,包括何应钦在内的一大批高官,都被安置在国民党“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这个冷衙门。此时的何应钦,名义上是蒋介石的最高军事咨询顾问,实际上却成了蒋介石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的闲人。无论是天赐长寿,还是自求多福,生命都是有限的。1975年蒋介石在88岁的高龄上去世。这一年,何应钦85岁,送走蒋介石之后,他又经过了一段孤独的岁月,1987年十月21日,终因心肺衰竭,结束了他97岁的漫长一生。从1949年败退台湾开始,终其一生,何应钦再也没能踏上大陆的土地,没能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