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对越反击战英雄史光柱 失去双眼却收获了爱情

2016-05-31 23:39:53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战斗英雄”史光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还是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 盲人诗人”。而说到他的妻子张晓君,恐怕知道者寥寥。 张晓君是一

“战斗英雄”史光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还是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 盲人诗人”。而说到他的妻子张晓君,恐怕知道者寥寥。

张晓君是一位漂亮的知识女性。80年代以来,她用中国妇女特有的忠贞、温柔、执著和善良,与自己崇敬和钟爱的人牵手走过了14个“三百六十五里路”,与失明的丈夫共同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爱情之歌。

“我愿做你的眼睛,陪你走过一生。”

1984年,边防战士史光柱在参加保卫边疆的作战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好女爱英雄。史光柱的英雄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后,随着“英雄热”,来自大江南北的姑娘们的求爱信雪片般向史光柱飞来。一位名叫张晓君的北京姑娘写的信最让他感动,信中说:“我愿做你的眼睛,陪你走过一生。”

张晓君大学毕业,家住北京,拥有优越的家庭条件和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受环境的影响,她从小就崇拜军人。史光柱的英雄事迹和报告,她不知从电视和报纸上看了多少遍,每一次都泪染衣襟。她深深感到:春天般的鲜花和掌声总是暂时的,热烈的“夏天”过后,生活的“冬天”会来临。他的身边,要有一个与他真心相爱能为他驱寒流、挡风雨的女人。

不久,史光柱进京作报告。她立即打听到报告团驻地,鼓足勇气走进史光柱的房间。她一改往日的羞涩,不停地向史光柱问寒问暖,端茶递水,言谈举止中透出北京姑娘特有的热情和质朴。在她与史光柱交谈时,一位报告团领导一直盯着她观察。她一下来了脾气:“你老盯着我干吗?”

“你跟他谈恋爱,我得好好把把关呢!”领导的解释使晓君顿时觉得沉甸甸的,似乎这是全体军人甚至全国人民的嘱托。

张晓君要嫁给一位盲人的消息传出,亲戚、朋友纷至沓来。有的说,凭你张晓君的条件,什么样的对象找不到,干吗非找个盲人,自己往火炕里跳?有的劝她:“不要感情用事,到时有你哭不完的!”

面对七嘴八舌的劝说议论,连十分中意张晓君的史光柱都为难了,张晓君却坚定地告诉史光柱:“我愿做你的眼睛,陪你走过一生!”

1987年初,张晓君与史光柱携手踏上了风雨同舟的人生航船。

“我是你的拐杖,会伴你爬上理想的高峰。”

史光柱一直喜欢文学,双目失明后,写诗搞创作成了他的追求与“享受”。深受感动的深圳大学领导决定,破格录取他为该校中文系学生。捧着录取通知书,史光柱既喜又忧。喜的是他实现了大学梦,忧的是他是个盲人又只有初中文化,4年内攻下本科,无疑是攀登一座高峰。

史光柱毕竟是英雄,迎着困难上了。眼睛看不见,加上战伤使双耳听力下降,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很多时候,都是下课后请同学帮助补课或借同学的笔记来“听”。张晓君知道后,放弃了北京很好的工作赶到深圳,一边打工,一边做丈夫的“陪读”。

妻子的到来,使史光柱如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片阳光。每天上课铃一响,张晓君便搀扶着丈夫走进课堂,边小声解释边作笔记。晚上,她忙完家务又赶着为丈夫辅导功课。丈夫鼾声响起时,她还在灯下预习或为丈夫整理笔记。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张晓君常常利用周末节假日陪同丈夫到校园外去体验生活。史光柱生长在云南偏僻的山区,童年是在山乡的牛背上长大的,没见过飞机、轮船是什么样。张晓君就竭尽想像力为他形容。史光柱想“见”大海,她就带他来到大海边倾听海浪声,触摸和品尝海水,让他展开想像的翅膀。

橄榄树是什么样,史光柱脑子里一片空白。张晓君专门带他去见识,先给他形容橄榄树的形状,然后扶着他去抚摸树身和树叶。

小片小片叶子

散发小片小片忧伤

小颗小颗果儿

摆动小颗小颗惆怅

小个小个鸟儿

轻唤小朵小朵阳光

后来,这首名为《心上的橄榄树》的小诗获得了“大鹏文学奖”并成为史光柱代表诗作之一。在张晓君陪读的4年里,史光柱实现了从初中生到大学生、从战士到诗人的跨越,而张晓君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这期间,张晓君怀了孩子。从怀孕到分娩前一个月,张晓君都挺着日渐隆起的肚子,每天陪读不止,成为学校一道风景线。孩子刚一断奶,她就扔给北京的父母,回到丈夫身边。在张晓君协助下,史光柱不仅学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获得了学士学位,还出版了两本诗集。

“我是一把伞,永远为你遮风挡雨。”

80年代末,一位“战斗英雄”的妻子因承受不了生活之苦,离开了双目失明的丈夫。此时,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史光柱和他的妻子。他们担心张晓君是否能永远陪伴着英雄。张晓君陪伴丈夫在南方读完大学,一家人就回到了北京。为了支持丈夫潜心创作,她独自撑起一个家。做饭、洗衣、带孩子,三四十公斤重的米袋、煤气罐,她一股气从一楼扛到五楼。每次听到妻子粗重的喘息声,史光柱就特别内疚和难受。此时,张晓君总会学着丈夫写诗时的语言道:“我是一把伞,永远为你遮风挡雨。”那几年,张晓君在一家饭店工作。为不影响照顾丈夫,她每天往返单位和家里。行色匆匆的她多次被自行车撞伤,有一次差点被汽车撞死,几次骑车在冰雪路上摔伤。尽管这样,家庭的超负荷运转还是使她这个年年的先进工作者失去了工作。她从无一点怨言。为让丈夫生活得更好,张晓君又在社会上找了许多活,拼命地干着。

这些年,张晓君一家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史光柱至今保留军籍,虽然是正团职,但工薪收入微薄。张晓君至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北京的一些大商场,她从不敢涉足。为让丈夫宽心,她多次“ 骗”史光柱,将自己穿的仅值百十元的衣服说成几百近千元的“名牌”。地方一些企业想用史光柱的名字生产名牌产品,均被史光柱断然拒绝。他不愿拿英雄形象和声誉去换取经济利益。针对一些人的“指责”,张晓君不但体谅丈夫,还和那些人“打嘴仗”。张晓君深深理解丈夫,尊重和支持他的选择。她向丈夫表示:“既然嫁给了你,再穷再苦我都认了。”

史光柱老家在云南马龙县一个贫困的山村,入伍前父亲就离开了人世。那年,听说他在战斗中双目失明,母亲哭了3天 3夜,精神也从此恍惚起来,家庭生活一直困难。平时张晓君经常给婆婆寄生活补贴,手头紧时,向朋友借也不中断。史光柱弟弟的学费、生活费,她也全部承担下来。每隔一两年,张晓君就要陪丈夫回云南看婆婆。贫困农村的脏乱是北京姑娘无法想像的,但她从不嫌弃。在婆婆家里,她常常一住就是半个月,做饭、洗衣,为婆婆梳头和忙其他家务,每天干个不停。乡亲们个个对她赞不绝口。

为了丈夫的创作需求,她还经常陪丈夫深入边防、海岛、工厂、农村体验生活。1997年夏天,张晓君陪同丈夫来到西藏采风。首次踏上雪域高原,环顾茫茫雪山草原,张晓君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不停地给丈夫介绍这介绍那。可没过多一会儿,她就头疼、胸闷,全身冒虚汗。别人告诉她,这叫高山反应,得好好躺几天,不然会有生命危险。她却告诫自己:“关键时候,不能趴下!”

在海拔4500米气候异常恶劣的那曲,身体虚弱又劳累过度的她上吐下泻,面如土色,一下车就“双管齐下”---打吊针、输氧。为了照顾丈夫,不耽误采访,她在卫生所躺了半天,便拔掉针头,一手拎着氧气袋,一手拿着采访机,开始协助丈夫工作。高原之行,给了史光柱巨大的创作动力。回到内地后,他利用夫妻俩的采访成果,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纪实散文集《藏魂地天》。去年4月,当这部作品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史光柱联想起妻子为他付出的一切,百感交集地为妻子写下一首诗:

你是我生存的银行

我天天向你借贷

大概这一辈子也还不清

我常想

我为大地献出了光明

为何让你也承受黑暗

爱人啊有你

我远离沙漠……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