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军神蒋百里: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策略
提起蒋百里,人们会以各种赞语来形容他,诸如什么奇人、超人、神人、完人、圣人、军事天才、先知先觉、国士无双等等……总而言之,他是一位用什么形容都不过分的人。他知兵懂兵,是中国对日战争的战略制定者、预言家,战时的军神。他做出了一系列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奇事。
让日本人汗颜的中国人
蒋百里,生于1882年,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本名叫蒋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晚年号澹宁。蒋百里禀赋超群,所读诗文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
1894年至1895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最终因清廷的腐败无能而惨败。这一时期,有一部书深深影响了他,书名为《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诗文总集,此书深刻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蒋百里时常手捧此书,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甚至会放声痛哭,泪如雨下,从此立誓要为国效命。
1901年,蒋百里赴日本留学,进入士官学校步兵科。1903年2月,蒋百里在东京创办并主编大型刊物《浙江潮》,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提倡民族主义的洋洋巨著,连载数期。《浙江潮》得到鲁迅的大力赞赏和支持,身陷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曾在该刊登载,其中就有《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浙江潮》很快风行全国,并开一代省级刊物提请立宪、评议朝政之先河,留学生纷纷效仿,各省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作为遐迩闻名的《浙江潮》的创办者,蒋百里此时只有21岁。
但这并不算奇,若说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于他在日本学习军事结业的时候。1906年,蒋百里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按规定,日本天皇要赐刀给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日本人把这视为最高的奖赏、天大的荣耀,所以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壮观。同期毕业生中日本人有300多人,中国留学生仅4名。宣布排名开始了,大家翘首以待。结果第一名为蒋方震,即蒋百里。第一名被中国人拿了,天皇的赐刀自然也就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也是蒋百里的好友蔡锷。这时场面更加骚动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了一下,不幸得很,这第三名依旧是中国人!名叫张孝准。这一下日本方面可慌了,怎么能让中国人尽占上风呢!毕业发布官在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代,于是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做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学生不能过半也很尴尬,便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做第四名,将张孝准排到了第五名。
这期毕业的日本学生中,有日后赫赫有名的侵华甲级战犯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以及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东条英机、阿部信行……这些人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但当年却皆败于蒋百里、蔡锷的手下。
这次排名让日本方面着实尴尬,自此次被日本人视为奇耻大辱的难堪之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由此,蒋百里成了历史上让日本陆军为之汗颜的中国人。
首先响亮地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策略
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蒋百里从“西安回来了以后,就打仗了。他住在上海,有一辆汽车,他说‘现在打仗了,我是军人,我也要上战场’。他开着这个汽车到南京去,自己报告,说‘我是军人,我要去打仗,我的汽车我不要了,捐给国家了’。就是这样,他到南京去的”。
尽管几次,蒋百里向国民政府请示,要求上前线带兵抗日,但都被婉拒,于是他再入书斋。1937年初,新书写成,名为《国防论》。当时正值抗战前夜,敌强我弱,国民党内恐日心理相当严重,蒋百里却在这本书的卷首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持久抗战,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削弱日军攻势,阻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曾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他首先响亮地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策略。《国防论》这部著作,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1937年至1938年,蒋百里到处作报告、演讲,并在报上连续发表文章,被称作“战时的文坛健将”,乃至中国政府抗日政策的“发言人”,其影响最大的作品,首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在文中他断言日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文章的结论成了抗日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1938年8月,蒋百里被任命为陆军大学校长。这一职位原来是由蒋介石自己兼任,蒋百里一再谦辞不成,于是同意以“代理”身份主持。这一年,正值陆军大学西迁,蒋百里主持校务,取道湘桂,事必躬亲,一路西行,边走边写。
蒋百里在谈到中国如何对付日本时,有一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蒋百里的话几乎是传诵一时,但只可惜他成了“短命鬼”。1938年11月4日,终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于广西宜山,年仅56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惊,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奖,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英年早逝的蒋百里,虽然没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但历史却按照他所预言的轨迹而发展着。1945年,在历经8年的抗战之后,日本终于投降了!当蒋百里的遗体被移葬西湖之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尸骨竟然不腐,栩栩如生。好友竺可桢抚棺痛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强调寓兵于农的游击战术
蒋百里是个全才,民国元老李烈钧曾这样称赞他:“脑袋中装了四馆二院。四馆是博物、图书、历史、科学;二院是文学、军事,外加各式讲座还带随意小酌。”正如李烈钧所言,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超人的判断力,使他能先人一步,而先知先觉。这种能力得益于他治学治事的纯粹,更得益于他的无党派、不依附于任何集团或体制的超然的独立人格。
蒋百里的识见、预言几乎是惊人的准确。1923年,蒋百里葬母后与学生龚浩同回北京,途经徐州,蒋百里忽然若有所感:“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我们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这是在1923年,早于中日开战差不多近20年!龚浩听了这个有些神话般的怪论,觉得蒋百里太过敏感,并认为“将来中日两国开战,无论怎样,我们的半壁江山不会沦于敌手”。
1936年,蒋百里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
在早些时候,蒋百里就对一生关注和研究农村农业问题的梁潄溟说:“吾知中日之战,势不可免,胜败之分,一在械,一在人;论械则我不如敌,论人则我多于敌七八倍。然今日军事在民众总动员,而将士不过十之三。我国系农业社会,凡农民欲以民族主义动之不易明了,惟欲破坏其所据农村,则彼以生命相搏,故欲君于教育中注重农村……”1937年,蒋百里跟梁潄溟谈起中日战争时说,中国军民应“控制山东高地与山西高地”、“坚守一些山区不放”。因为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无法抗得住强敌,大半国土皆要沦陷而不能守,那是没有问题的,抗且抗不了,要战胜它就更有待国际大势的变化不可了,所以需要西撤,待机反攻,合盟国之力以求收复失地。但单是靠他人,而没有“求诸己”的一面,那怎么能行?须知反攻战胜敌人的主要条件仍然在中国人自己。所以,蒋百里非常强调持久战和寓军于农的游击战术。蒋百里大声疾呼提倡瑞士的民兵制,即中国寓兵于农之旨,国防空虚和武器落后的中国唯有鼓励农村抵抗,进行广大而散漫的游击战,才是补救的方法。
著名学者曹聚仁曾提到过一件事,也足见蒋百里的先见之明:“有一天,那是(1932年)‘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2月1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2月5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的兵力——4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5日可以投入战斗。(后来,他把这一估计,告诉了蔡廷锴将军。)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2月5日开始的,他估计得非常准确。”蒋百里真是料事如神!
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人
蒋百里不仅在军事上,是料事如神的奇才,干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人奇事,而且在对待家庭、妻女上也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来。
蒋百里因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回到硖石居住,相依为命,所以他对母亲杨氏感情极深。母亲有一次生了场大病,蒋百里学习古人割股疗亲的做法,竟然自己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熬汤给母亲吃,母亲闻到味道后,又看到儿子的伤口,母子俩抱头痛哭!
1923年,蒋百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当天就南下奔丧。蒋百里的得意门生唐生智与其他同学立即派龚浩为代表去海宁吊唁,用竹箩筐挑了银元作为丧葬费从湖南送到硖石。蒋百里含泪作书请梁启超撰写墓志铭,并在老宅附近建‘怀萱堂’以为纪念。
蒋百里在8岁时,就由父母定下了亲事,女方查品珍出自海宁的名门查家。如同许多由父母来包办婚姻的人一样,这门亲事同样给蒋百里带来了痛苦。但女方却一直不改心意。据蒋百里的同窗好友张宗祥说,查品珍说如果等三年就等三年,如果要等十年就等十年。1911年,蒋百里奉母亲严命,与查品珍成亲,婚后不久即北上,查品珍终生未育,一直侍奉老夫人,1939年去世。
1938年,蒋百里突然病逝,好友冯玉祥将军在闻知噩耗后,不免反应过激,对出身日本的左梅有所怀疑,于是写文章说蒋百里是被夫人左梅用毒针杀害的,因为左梅曾说过“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其实,这句话是在结婚前,左梅表达自己对蒋百里研究抗日理论的理解而说的,原话是“你爱你的祖国,亦如我爱我的祖国一样”。
蒋百里三女儿是蒋英,女婿钱学森这件事给左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她并没有分辩,而是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戴。她此后断绝了和日本的一切联系,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5个女儿,皆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不习日语一字,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左梅晚年曾说,她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中国当时娶日本女人的人不少,可曾有哪个像左梅这样全心全意地支援抗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位奇女子!
蒋百里与左梅共有5个女儿,除长女蒋昭早逝外,其余4位女儿,在左梅的教育抚养下都事业有成。其中三女儿蒋英的丈夫,即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综观蒋百里的一生,蒋英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曾如此评价:“我觉得蒋百里是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一个人。他什么都懂,他懂文,他懂武,他懂西洋的东西,他懂中国的,中国的古书他懂,拉丁文他也懂,日文他很好,德文他很好,他爱文学,他会写诗,他也会打枪,他会骑马,他骑马骑得像个军人一样,我觉得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黄炎培先生做挽联,评价这位奇才奇事的奇人,上联是“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下联是“一个中国人,来写一个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