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十名接班人的人生结局
诸葛亮十大接班人的人生结局:三国时不管文官还是武将,人才最多的就是蜀汉。刘备不仅拥有了关张赵,还有一个天才军事家诸葛亮,不得不让人眼红。而本文要分析的诸葛亮的这些接班人也是个个不凡。
蒋琬
第一位介绍的,是诸葛亮遗命中指定的治国继承人蒋琬。诸葛亮连年用兵,但蒋琬总能够足食足兵地供给诸葛亮的需要。难怪诸葛亮每与人语,便称赞道;“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病重时,诸葛亮更秘密奏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付蒋琬”充分显示,诸葛亮已视蒋琬为排名第一的接班人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几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总帅诸葛亮新逝.蜀汉朝廷内外呈现严重不稳状态。承担高责任的蒋琬,冷静如昔,既无威容,也无喜色,一切行止和平日无异逐渐获得群臣的信任。蒋琬个性温和,思考力冷峻,从不情绪化,协调能力极佳,是一流的弱势领导者。其审慎、温良、谦恭的一面,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驻扎汉中期间,他数度派遣姜维北伐,但均无功而返。蒋仔细评估诸葛亮以来的北伐战事,认为之所以没有进展,主要在于道路险恶、运输很,困.因此认为不如由水路东下,进行水战,由汉江。河水袭击魏兴及上庸。却因宿疾复发,无法全力工作,乃派遣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西北区战事,自己到达东方的涪城附近,认真评估东向的可能性,不幸病情转剧,逝于涪城富乐山。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蒋琬被任命为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蒋琬出类拔萃,处百官之上,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跟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
公元238年(延熙元年),刘禅下诏蒋琬:“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于是命蒋琬开府治事,加大司马。
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刘禅 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
蒋琬认为,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于是上书给后主:“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蒋琬于是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费伟
承续蒋碗的是诸葛亮指派的第二接班人费伟。这时候,诸葛亮已去世十一年。而后主刘弹及蜀汉重臣们仍依诸葛亮生前相命,任命费伟为蒋之继承人,由此可见蜀汉君臣对诸葛亮的敬重程度。在和东吴的谈判上,他所建立的功绩,更超越邓芝,连孙权都颇为折服,当场表示:“先生真是天下淑德,日后必成为。蜀国朝廷防股.恐怕以后不能常来我国。”井以手中常持的宝剑赠之。随诸葛亮北征,魏廷和杨仪交恶,连诸葛亮都束手无策,专靠费伟从中协调,使不致影响军机大事。诸葛亮死后,费伟任后军,不久便代替蒋用出任尚书令。蒋病重时,推荐费伟升任大将军,井录尚书事,作好接棒的准备。费伟记忆力甚强,把能过目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佳。军事大事虽多.但费伟却应付得很轻松,仍有空间和宾客饮酒值戏,从不耽误公事。有阵子,费伟公事出差,由董允代为尚书令,欲学费伟作民,十日内,竟然公事堆积如山,董允不禁感叹:”人的能力相差竟然如此悬殊,费公的能力实在远非我所及,三无拼着个工作,也得不到半日清闲呢!”费伟性谦恭朴素,家中从不植财,两袖清风,儿子皆布衣素食。出人常不跟随军骑,和一般小官员无异。延熙十一年,驻扎汉中前线,但他仍能有效控制成都军政大事。延熙十五年,正式开的,成为众臣之首,想不到正要发挥其才华、为国尽力之际,竟在一次宴会中酒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死。”
姜维
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的姜维。在和诸葛亮深谈后,姜维大为感动,决心为光复汉室的大志而努力。‘诸葛亮北任期间,姜维是参谋本部地位仅次于杨仪的要员,由于他文武兼备,在战术规模上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诸葛亮病逝后的撤军行动中,负责抵挡司马懿追兵断后重任的便是姜维。返回成都后,姜维受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实际统领诸军,进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姜维随传在侧,实际指挥军事作战,不久,蒋琬升迁大司马,姜维也以司马职衔,参与军政决策,井数度由祁山西战线,领军北伐。延熙六年,蒋防表姜维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严然成为蜀汉北伐军团的总军头。这段期间,蒋碗和姜维配合甚佳,也是姜维最得心应手的时刻。蒋碗去世后,姜维迁升卫将军,和大将军费伟共录尚书事。姜维连败波山平原夷人、沈大将军郭准军团,声势大振。但费伟却以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损.反对大现模用军。姜维虽数度计划由凉州大军北伐,费伟常只批准一万以下的兵员而已,让姜维无法发挥实力。延熙十六年,费伟遇刺逝世,鹰派立刻掌有实权.连续三年,姜维三次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不得不撤军。十九年,姜维升为大将军,和镇西大将军胡济会师于土邦,共同北伐。不幸胡济迟至,致使姜维大军为魏将邓艾所败,死伤惨重,这是姜维北方用兵,首度严重挫折。隔年,姜维趁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由秦川率军北征响应,曹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联手对抗,姜维力战无效,后闻诸葛诞败亡,乃领军退回成都。景耀元年,宦官黄皓专政,朝风败坏,人人自危。加上姜维经年出战,功绩不立。黄皓煽动后主刘掸,有意以右大将军间宇代替姜维.姜维乃长期驻扎汉中,坚守剑阁,对付曹魏南征军团的主力邓义及钟会军用。不久,邓艾果然为钟会所害,姜维更煽动钟会以益州牧名义,据守蜀中发动叛变但曹魏南征军团将领不支持,双方在成都发生争战,钟会和姜维双双遇害。据说姜维为乱兵所杀,对方剖解其尸体,见其胆大如“斗”,皆甚奇之。姜维之妻子家人,也同时遇害。
董允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写道:侍中郭攸之、费伟、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创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苦无与德之言,则责莜之、讳、允等之但,以用其咎。这位诸葛亮眼中贤臣的过允,也是蜀汉后期的主要重臣之一。诸葛亮北伐时,后主刘禅还过分年轻,判断力不成熟,使以做事一向公正严明的董允,协助后主摒除奸邪、并升迁为传中,领虎资中郎将,统率亲卫兵。郭攸之和费伟,性格较温和,故进谏纳言的工作,几乎全由董允负责,连后主刘禅都畏惧他三分。蒋琬进驻汉中后,成都军政大事由费伟负责,董允成为费伟最好的助手。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陪慧反应灵敏常会卖弄小聪明,唯一治得了他的便是董允。终董允之世,黄皓之地位不过黄门丞,发挥不了影响力。
杨仪
诸葛亮病逝前线,对于驻守五文原的蜀汉大军而言,是个空前危机。主将去世全军士气势必低落,是否能安全地从敌军的监视下,脱险而退,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最为忧虑担心的事了。魏延气盖三军,姜维智勇双全,王平经验老到,费讳协调力佳,但诸葛亮认为他们可能都无力掌握大局撤兵的规划,需要审慎紧密的思考及行政能力,诸葛亮左思古想,最后仍然选定备受争议、人缘不佳的行政高手——首席参谋杨仪。在北伐前线中,诸葛亮最需要的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了。这一文一武之才几乎、是蜀汉北征军之宝,偏偏这两个人都情才做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五丈原病重时,诸葛亮在衡量各方面得失利害后,仍派杨仪指挥共监督撤军工作,果然杨仪发挥了过人天才.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既不过,也因而发生魏廷不服命令,兵败被杀的悲剧。但诸葛亮生前,对杨仪个性猖狭、与人不和的毛病深为头痛。他深知这种人只是高明的幕僚,但绝非优秀的领导人。因此他途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现。当他知道诸葛亮同意的继承人是蒋琬时,大为不悦,不但公开蔑视蒋琬,更为自己未拥实权,强烈地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杨仪的激烈反弹,立刻造成蜀汉新政权的不稳,蒋琬在无可奈何下,只好派遣和杨仪交情较好的费伟前往安慰。想不到杨仪见到费伟,感触更多,甚至目出恶言,略带威胁和埋怨表示:“当时丞相(诸葛亮)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的结果呀厂费伟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蒋藐琬惜杨仪功劳于建兴十三年。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想不到杨仪却认为是奇耻大辱,决心赴死,他变本加厉,上书公然指责朝廷不公平,词意相当强悍而不驯,蒋琬不得己之下,命郡令逮捕杨仪,杨仪在狱中自杀而死。
王平
街亭之役,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一次疏忽,除了主将马遇处死以谢罪外,所有相关将领,包括诸葛亮、赵云、魏廷等都受到贬职处分。只有一名偏将,却因特殊战功而受到重用,那便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十个的王平。街亭大战,王平率领千余人马,鸣鼓自持,制造兵,张颌不敢逼,让蜀汉大军得以安全撤退汉中。王平以特殊军功,在一片贬职声中,加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建兴九年,诸葛亮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围祁山。司马懿派张颌领大军攻打王平孤军,但王平率领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个个誓死如归,张恰猛攻不下,无功而返。诸葛亮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王平以少数军力,牵制住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建共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大原,在撤军行动中魏延作乱,奉命击质魏延军团的便是王平。王平以此功劳,迁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不久更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候,代替原驻守汉中的副车骑将军吴在,成为蜀汉前线军团的总指挥蒋流进驻汉中时,以王平为北征的前锋军团。延熙六年,蒋防率军退回港城时,拜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汉中驻守军团的总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莫率步骑混合组成十万大军,攻击汉中。蜀汉前线军团各将领陷人恐慌,只有王平镇静如常,指挥若定。费伟也由成部车大军来援,曹组无功而退。当时,王平在北方,邓芝在东方,马忠在南方,同时成为蜀汉政权的“铁卫”。王平是士兵行伍出身,无法写字,识字不超过十个,但口述作书时,却思维敏捷,颇有条理。他常令幕僚为他诵读《史记》和《汉书》,和别人讨沦时,也能知其大义。王平个性严谨,不苟言笑,经常从明到夕,彻日端坐,颇有耐性,而没有一般行伍出身将领的浮躁。只是用嫌小心眼,缺乏豁然大度的大将之风,可能与其学识不足有关。王平于延熙十一年,病逝于军旅中。
马忠
承续诸葛亮南中远征的战果,驻扎南方最有效、成为蜀汉南方国防铁卫的便是当年南征军团的统帅之——马忠。马忠以政治手腕代替军事行动,使南中的稳定有了很大的进、诸葛亮之后世,南中再也没有重大的叛乱事件。延熙五年,奉命还朝,和大将军蒋共议军团大事,井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大将军费伟北征,马忠以尚书事.留守成都,费伟回朝后,马忠再度回南中。十二年,病死于驻守营区内。马忠为人宽济而有度量,喜欢讲笑话,忿怒不形于色,处事上却果决能断。恩威并立,南中少数民族无不畏而爱之。马忠去世后,少数民族自动各依习俗为之家相流涕尽哀井为之大庙奉祀。
邓芝
诸葛亮执政后,蜀汉政权和东吴长期保持稳定性的和平,可谓东线无战事。不过,这个“无为而治”的功劳,应属蜀汉东战线防军团总司令——邓芝。刘备去世后,奉命和孙和谈的第一个外交使节使是邓芝。由于他的诚意和机答,很快地解除了吴蜀间的敌意.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表示:“和合二国,唯有邓生”。诸葛亮数度北伐期间,邓芝是厂重要治询意见的军团领柏之一,受任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迁开前军师前将军,领克州刺史。并接续李丰督守江州,和孙权有相当亲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为车骑将军,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邓芝为将领前后二十余年,赏罚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俭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给供用,终生不治私产,妻子有时都不免于饥寒,死时中全无余财。邓芝性刚直,不摆排场,很少主动和同烧来往,因此在官场上问显孤单.朋友不多,但他一点也不在意,我行我素,尽其职责在蜀汉官员中,只和姜维豪气和投,相互敬重。
张翼
张翼生性严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数民族欢心,刘胃叛乱时,张翼虽有心严加惩罚,由于得不到地方长老支持,反而使乱事扩大。诸葛亮不得已,只好调马忠前来替换。马忠尚未到任时.情况日益恶化,部属劝张翼放弃职守,直接返回成现。但张翼正色表示:‘仪今天被调职,是因为自己缺乏力.怎能怨恨朝廷?如今代替者未至,更应严加守备、加强粮林应才对用!怎可因个人情绪耽误国家大事?”。马忠日后能轻易击溃刘胄,张翼充分的准备,也是主要原因。诸葛亮去世后,张翼更拜封前将军,爵关内侯。延熙元年,人为尚书,进封都亭候、征西大将军。张翼和姜维在军路看法上,有很大差异。姜维主张进取,急着季大军深人敌境;张翼较重稳健战术,反对过分轻进。双方还有争执,但姜维仍非常倚重张翼,常借其同往,张翼亦不得已而跟随之。蜀汉灭亡时涨翼和姜维奇于剑阁,不久,参与策反钟会之阴谋,却死于乱军之中。
张嶷
在王平、马忠、邓芝等第二代战将纷纷去世之后,和姜维共同撑掌蜀汉,主要是张嶷和张翼。张嶷协助南方少数民族耕种、畜牧、经营盐铁,改善其生活,对南中地区的进步和开发贡献良多,后主刘禅加封张嶷为抚戎将军。张嶷思虑周密,颇具见识,他曾劝大将军费伟,勿疏忽身边防卫,费伟不听,日后果然遇刺殒命。东吴太傅诸葛信(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声势浩大,张嶷劝他谨慎,切勿骄纵,诸葛洛不听.不久便遭到夷族的惨祸。张嶷在南中长达15年,调回成都时,夷人依依不舍,挟谷泣涕,邑民率领随张嶷朝贡者百余人,朝廷加封为落寇将军。跟随卫将军姜维北征.以少数兵力,和月将余质交锋,虽歼灭了人多数统军,张嶷自己却因重伤,死于沙场上。南方越属郡夷人,闻张嶷死汛,无不悲位,并为之文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