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袁崇焕: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袁崇焕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明朝并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国良臣,更不缺少御敌良将,但由于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义举。可以说,崇祯皇帝本来是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没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明朝的机遇。袁崇焕之死,无疑就是崇祯失去机遇的最好代表。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其辱,于是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自请守卫辽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被炸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袁崇焕为人正直,因为不肯投靠魏忠贤宦官集团,被宦官弹劾,从而被撤职。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除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金军撤退后,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
《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说得更为确切: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他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先是逮捕了袁崇焕,八个月之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袁崇焕。皇太极的反间计漏洞百出,这八个月里如果崇祯皇帝仔细地查证,事情一定会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焕还是被处死。这除了皇太极反间计得逞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是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比较起来,可以说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无论是朝野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皇帝。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内部被魏忠贤阉党集团搞得一团混乱,派别林立,同时后金的军事力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甚至能长驱直下威胁北京。立志有所作为的崇祯帝不禁“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对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权,而如果他对这些大臣失望,便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因此崇祯皇帝在位17年,所杀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见袁崇焕,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你不远万里应召来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辽东的方略,详详细细地禀奏上来。”袁崇焕回答道:“平定辽东的方略已经全部写进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宠爱,感激涕零,我请求能够得到皇上恩准,我受命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辽东情况斟酌处理平辽大事。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用五年时间就能够全部恢复辽东疆域。”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对袁崇焕许诺说:“如果你能够恢复辽东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赏,你对朕尽心尽力,你的子孙也会因此受到奖赏!”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同时裁汰军队,试图练出一支精兵,并将蓟州精锐部队充实到辽东防线。
实际上,此时的辽东边境上后金在军事力量上已经占据了优势,袁崇焕的许诺仅仅是为了安慰年轻的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却信以为真。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蒙古部族发生大饥荒,请求开放边境贸易,于是袁崇焕上奏要求开放市场,试图通过税收来资助军队,从而减轻朝廷的军饷负担,但崇祯皇帝发布诏书斥责说:“你与蒙古贸易,这不是明摆着拿物资资助贼寇吗?这怎么能容许?”袁崇焕对此不以为然:“关外市场贸易,只允许用米布交换柴草,违禁物品,依法严禁,而且他们保证不与贼寇(后金)相通。他们都说:‘家中空空如也,如果再不进行边境贸易,用什么来养家糊口呢?’他们愿意用妻子作为人质,断不敢诱导贼寇侵犯蓟辽。”但在后来的后金军队对北京城的围困中,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的,恰恰就是这支袁崇焕在奏章中认同“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蒙古部族。因此,虽然袁崇焕力解北京之围,崇祯皇帝也对袁崇焕进行了奖赏,但之前发生的毛文龙事件,加上这次后金军队的骚扰,使得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袁崇焕已有所不满。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他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同时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尽管如此,毛文龙的部队独处海岛,朝廷很难节制,毛文龙的部下官员也有贪污、冒认军饷的行径。由于毛文龙不听调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历数其“冒饷饰功”、“不受节制”等12条罪状,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杀。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议。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当时,尽管明朝军队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虽然袁崇焕的和议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让崇祯皇帝产生了怀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最高统治者冤杀武将,从而自毁长城的冤狱。一是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不思恢复故土,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一是明末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宋高宗冤杀岳飞毕竟有其私心,他不能容忍岳飞要迎接被俘虏的皇帝回朝的论调,害怕失去自己的皇帝宝座。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则是自取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