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李闯王大顺军席卷天下为何在清军面前不堪一击

2017-05-11 19:25:5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明朝边兵,以及多尔衮的清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是当时最强劲的两大武装集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山海关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吴三桂的明朝边兵,以及多尔衮的清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是当时最强劲的两大武装集团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略总决战,关外的八旗精兵,和关内大顺军的百战之师,为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终于在此地此时正面碰撞。战役的结果众所周知,大顺军伤亡惨重,大败而逃。

此战也成为李自成部队极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大顺军一溃千里,再未能东山再起。万里中原,最后一只足以抗衡八旗清军的武装力量,从此土崩瓦解。李自成身经百战,大顺军部队也是血火疆场冲杀十几年,论治理天下确实不是内行,论打仗可说是行家里手。明朝廷多少精兵良将都报销在李闯王手下。可就这么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在清军面前却一战即溃,令后人徒增怅惘。

试着分析一下,李闯部队失败原因,以下两点不可忽视。

一 双方对对方的战略重视度不同

清朝一方虽僻处辽东,却久有吞天下之至,一直密切关注关内明军和农民军的作战形势,并思考对策。皇太极在清军某次出征关内时曾指示主将:“如遇上流寇(农民军),就说明朝统治混乱腐败逼迫你们造反,我们出兵也是针对明朝。申斥告诫士兵们,千万别误杀他们一人,以免把关系搞坏”。可以说是处心积虑,谨慎再三。

1644年正月,多尔衮听闻李自成即将北上进攻京城,立即做出反应,考虑和义军“协谋同力并取中原”。派使者到陕西送信给李自成,信中大意是:"此次写信,想和各位大帅齐心合力,共同进取中原,倘若真能一统天下,我们共享富贵。不知您的心意如何,诚心盼望您能尽快派人来告知,我们能推心置腹交流一下”。明显表示出对大顺军动态的高度关切,想借机试探一下李闯王的态度。不料李闯王对此不屑一顾,未做任何反应。总体上而言,大顺军对关外清兵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远不如对方。整个闯军决策层,自始至终没有警惕关外满清军队时刻虎视中原,意识到他们绝非一般土匪强盗,抢一票就跑,而是自己将来争夺天下的强大对手。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部队来到山海关下,开始攻城,吴三桂的关宁兵进行了反击。双方激战一日一夜,吴三桂渐渐力不能支。当天夜里,接到吴三桂求援信的多尔衮,率领清兵抵达山海关下。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吴三桂的连连告急,多尔衮却不慌不忙,按兵不动。原来之前大汉奸洪承畴对他建议过:“未可以昔日汉兵轻视之”。意思是不要像之前对待明朝军队一样小看农民军。多尔衮诡诈过人,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态度。一则观察吴三桂是否真心归降,二则要躲开大顺军锐气,来一个避实击虚。因此他采取了后发制人,以逸待劳的战术。

四月二十二日晨,吴三桂出城拜见多尔衮,恳请出兵。多尔衮表示同意,挥军入关。清朝统治者梦寐以求数十年却难以企及的山海关,终于敞开了大门。

大顺军苦战一日一夜,天明后马上又在关城下摆开阵势,与吴三桂对垒野战。清军也出关来到渤海之滨,选择大顺军阵型的末尾处作为突击方向。多尔衮告诫清军:"勿得越伍躁进,此兵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此则大业可成"。于是一整个上午,清军作壁上观,让吴三桂率关宁部队与大顺军死战。吴三桂也拼了命,带兵反复冲杀,几度被围几度冲出,大顺军更是前仆后继血战不退。双方都已伤亡惨重,疲惫不堪。

回想当时情景,真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即将吞并天下的胡虏在一旁坐山观虎斗,亡国灭种之际两支中原武装力量还在杀得你死我活。

午时已过,大风骤起。多尔衮挥动令旗,蓄势已久的数万八旗骑兵在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万马奔腾,铁蹄震地,飞矢如雨,向大顺军席卷而来。已经血战整整一天一夜的大顺军措手不及,面对战力剽悍的八旗生力军,再也抵挡不住,全线崩溃。清初《庭闻录》记载了当时情景:清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佚,三桂几不支,清兵鼓勇而前,以逸待劳,遂克大捷。《多尔衮传》也记载:贼力斗良久。……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可以说,在这场大战中,多尔衮的战术布置直接决定了战争结局。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