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什么做到最高官位?却因得罪皇帝遭株连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重满轻汉,一直是清朝惯用的统治策略。但即便如此,在汉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权高位重的佼佼者,比如,周培公、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些人都曾在清朝官居高位,要说在清朝做官最大的,却另有其人。在清朝,官位最大的汉人,应属张廷玉。张廷玉辅佐了清朝的三代君王。在雍正年间得到了重用。雍正当政的时候,张廷玉官职做到了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的位置,这在汉人中是史无前例的。张廷玉死后,也没有任何汉人,达到过这个高度。
雍正,是历史中最勤奋的皇帝,要得到雍正的赏识,那可不是一般人就能做的到的。张廷玉厉害到什么程度,如果说雍正突然想到一个事,把大致意思给张廷玉一说,张廷玉马上就能写出圣旨。张廷玉更厉害的是,不与皇帝争名,张廷玉历经了清朝三代皇帝的统治,肯定经历过很多大的变局,但在清朝的史书中,比较大的一些事情上面,几乎找不到张廷玉的影子。官做到了军机大臣,居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突出的贡献。这就是张廷玉的过人之处。张廷玉之所以能做这么高的位置,靠的是过人的能力,和不与皇帝争名的策略。雍正皇帝临终前,托付张廷玉与庄亲王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中,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么大的荣誉,这在清朝的统治中,仅此一人。
乾隆本人爱玉成癖,使得清代宫廷玉器做工之精、器型之众、使用之广、数量之多,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所不能媲美的。这些玉器是对数千年来传统制玉的集大成。
例如横空出世的大型玉雕山子,取材于山水图画,立意情景交融,攻克巨材大关,成为清代玉器繁荣的主要标志。又如仿古器物,由于乾隆对汉族传统文化倍加崇仰,对古旧文物尤其珍爱,“乾隆工”由此代表了我国仿玉发展的最高成就。在乾隆的倡导下,清代玉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极致:无论是纹饰和雕工,都荟集了历代玉之大成,并且将传统的制玉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间两次平定边疆之后,新疆每年有2000公斤贡玉运达京师,造办处及苏、扬二地将和田玉材广泛应用,和田玉已然成为宫廷用玉的主流。清代初期,南方玉器制作技艺更高,大型玉器需运到南方加工,但到了清末,名家荟萃,老北京已成全国玉器加工的翘楚,所谓“欲得精工,必得京工”。
乾隆即位之后此时的张廷玉,可能做错了生平唯一的一件事。他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他的意思是提醒乾隆,他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还请皇上记下哦。其实,依我理解,张廷玉此举,只是仅仅向皇上表明,我只是一个凡人俗子而已,不懂“老而戒得”的道理,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皇上自可放心。
然而,乾隆没有听出来,他不高兴了。“上意不怿”。不过,还是顾于情面,替他“颁手诏”,并以明朝刘基(刘伯温)乞休后仍有配享为先例。第二天,皇帝颁布手诏赐之。因有风雪,张廷玉年迈没有到场,“不亲至”,而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乾隆因此大发雷霆。其实,乾隆早对张廷玉有所不满了。借此机会,他一并发泄了,“降旨切责”。当时在场的协办大学士汪由敦为张廷玉求了情。结果,次日张廷玉只好亲自上朝致谢。乾隆火气仍未消。他说,你不是身体不好吗?怎么今天来了呢?这分明是欺君之罪。结果,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先是责汪由敦“漏言”之罪,下旨削去张廷玉伯爵,同时将到任不足一月的汪由敦(注:这个汪由敦是张廷玉推荐的)也免职了。一年之后,张廷玉再次提出南还之意,并以“请罢配享治罪”,乾隆因此大怒。在乾隆看来,你分明就是赌气。因此,他借其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张若澄续妻之父)之罪,株连了张廷玉,下令尽缴张廷玉历年皇帝所赐玉器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