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昭烈皇帝刘备为什么会说辜负了叛将黄权

2017-04-27 14:05:29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纵观刘备一生,跟着他奔波四海、纵横天下的人不少,用现在的话说,跟随

《三国志》评价刘备,说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英雄之器”。纵观刘备一生,跟着他奔波四海、纵横天下的人不少,用现在的话说,跟随刘备的人大多数都是“铁杆粉丝”,很少有人半路上“跳槽”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可以说,这是刘备能够容人,善于检讨自己有直接的关系。黄权的离蜀归魏,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名官员。黄权有智谋,看问题非常深刻。刘璋听从了张松的建议,准备迎接刘备入川抗击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骁勇善战,现在请他来,若用对待部曲那样的方式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若以宾客之礼对待他,而一国又不能让两个国君同时并存。如果客人的处境稳如泰山,那么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只可以关闭国境,等待黄河水清天下安定。”

可惜刘璋听不进去,还是把刘备迎接进了西川。可能是嫌黄权在身边耳朵根子不清净吧,刘璋把黄权派到了一个县里去当县长。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手下的将领分别攻占益州内的各郡县,各郡县也望风而降,惟有黄权关闭城门坚守不投降,一直等到刘璋投降了以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汉中之战,由于黄权谋划准确,刘备取得了胜利。刘备做汉中王的时候,仍然兼任着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

应该说,黄权这个人是个忠义之士,刘备对待他也不错,那他为什么会背叛刘备呢?事情还得从刘备东征伐吴说起。

刘备称帝伐吴,说是为关羽报仇,黄权劝阻说:“吴人骠悍善战,而且我们是顺流而下,容易进攻却难以退却,我请求您允许我作为先驱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该在后面坐镇。”可惜刘备没有听从。不过,刘备还是比较重用黄权,任命他为镇北将军,让他督帅江北的军队防御魏军。

刘备在江南作战,和吴国军队在夷陵相持。吴国的前线大将是陆逊,他开始采取坚守的策略,待刘备懈怠时突然对刘备的营寨发起攻击。刘备大败,只好退回到永安(原名鱼复)。由于刘备败退走的是旱路,舟船已经全部舍弃,黄权的江北军返回蜀国的退路完全被切断了。黄权没法回蜀国了,只好率领人马投降了魏国。

封建时代是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结构,有功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重罪时也是要株连家族。黄权投降了魏国,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报告刘备说要收捕黄权的妻子儿女。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而黄权没有辜负我。”于是不但没有治罪,对待黄权家人还和以前一样。

首先是黄权提出来一个正确的建议,刘备没有实行,以至于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征伐东吴,一路行进五六百里(陆逊语),作为一军统帅都不应该处在突前的位置,何况是刘备已经当了皇帝!如果刘备能够听从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去当一个先锋,刘备坐镇后面指挥,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用兵方式。这样的用兵方式,即便是不能取胜,也不会大败,至少不会是惨败而归。这是刘备首先辜负了黄权的地方。其次,由于刘备多次挑战陆逊都不应战,诱敌之计也没有令陆逊上当,再加上已到暑季,将士不胜其苦,刘备只好暂时安营扎寨,想等到秋季天气凉爽了再战。但是,刘备却犯了一个大错误,将水军的舟船舍弃,让水兵转移到陆地上。

这不但失去了“水陆并进”,相互策应的优势,还自己切断了江南江北的联系。正是由于这个错误的决定,当他江南失败后,黄权回蜀的归路被陆逊切断了。自古蜀道难行,刘备东征的后勤供应本来就很困难,后路被断,黄权除了投降,只有战死或饿死。出现这种局面,也是因为刘备舍弃舟船所致。再次,黄权投降的是曹魏而不是东吴,这让刘备心理上稍微能够接受。因为刘备征伐的是吴,败也是败在吴国人手里,就眼下来说,敌人是东吴。黄权没有投降东吴,就是没有投眼下之敌。因为黄权对曹魏只是防备,两家在这段时间也没有发生战事,所以刘备在心理上是可以给自己一个安慰的。

最后,刘备这也是一种用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应该说,他和黄权是相知的,他知道,黄权这是情不得已,并不是一种见利忘义式的背叛。黄权到了魏国以后,魏文帝曹丕对他说:“你背叛了叛逆者,效命于顺应天意之人,是要想效仿陈平和韩信吗?”陈平和韩信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后来都离开了项羽来到了刘邦身边。刘邦能够最终打败项羽,这两个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曹丕这样说,是想借黄权之口来证明,他就是那个必将统一天下的承天命的刘邦。但黄权却回答说:“我身受刘备厚恩,不能投降吴国,回蜀又无路可通,所以才归顺了魏国。况且败军之将,能免于一死就很幸运了,还谈得上什么追慕效法古人!”黄权的这番话反而受到了魏文帝曹丕的欣赏,因为黄权说的既是事实,又反映了他不是一个忘恩背主之人。因此,魏文帝给了黄权很高的待遇,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他为育阳侯,加官侍中,还让他陪同着坐一辆车子。

但是,黄权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重视而忘乎所以,他知道自己,也知道刘备,因而也觉得自己对不起刘备。有来自蜀国的人说刘备杀了他的妻、子,黄权认为这不会是事实,并没有给家人发丧,后来证实果然是谎言。黄权到魏国一年后刘备去世,消息传来,魏国群臣相互庆贺,只有黄权没有一点儿欢容。不仅如此,黄权还不诋毁蜀国,不说蜀国人的坏话。这从司马懿的话语中可以得到证实。大将军司马懿对黄权比较器重,问黄权说:“像你这样的人蜀国有多少?”黄权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您对我如此看重!”

实际上,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说蜀国没有人吧,有一点忘本之嫌,说有很多,又会让司马懿不高兴,只有这样的回答,才反映出黄权的自知和自重。

对于蜀国具体的人,黄权还是能够给出评价的。比如说诸葛亮,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就提起过:“黄权‘无论什么时候提起您,都对您赞不绝口。’”

黄权在魏国官至车骑将军,死于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在魏国有十八年时间。黄权在魏国官位步步高升,却始终不忘记他的起步始于蜀国,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去国而不忘恩负义之人啦!一个忘恩负义之人能够一时得意,却不会长时间得济,因为那样的人可以为人一时之用,却不会得到人们内心的敬重。相反,掌权者可以用他,其内心却会是厌恶的。纵观黄权投降魏国后的所作所为,完全值得刘备给予应有的尊重。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