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居宰相却无所作为 为何死后仍被万人称颂
作为汉初的开国功臣,他武能攻下二国一百二十二个县,文能把齐国治理得四境安宁,宇内称颂。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自从当了三年宰相,除了每天和朋友喝酒吃肉,几乎是无所作为。可是他去世后,却获得君王名臣大儒甚至小老百姓的称颂,成了公认的千古贤相。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宰相萧何病危,眼看着就快不行了。可是国家大事不能被耽搁啊,于是汉惠帝就让萧何推荐一个可用之人。萧何想也不想地脱口而出说:“曹参!”汉惠帝一听,思考了一会儿,便宣曹参进京了。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这曹参当宰相也有一段时间了可是一把火都没点着啊。且不说他没有颁布什么新的措施纲领,就是整天无所事事,喝酒吃肉的也让汉惠帝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召见曹参,想要责备他。曹参知道汉惠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就问:“陛下,您觉得您和高祖比,哪个更圣明?”汉惠帝哪敢在他爹面前称大呀,于是回答道:“我怎么敢和先帝比呢?”曹参又问了:“那陛下您又觉得我和萧何比,谁更贤能?”这话一出,汉惠帝立马说道:“你比萧何差了一点。”然后曹参就说了:“陛下,既然您比不上高祖,我比不上萧何。那么,我们只要按照他们定下的规矩做事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自己折腾呢?”汉惠帝听了这话,思考了半天,竟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好答道:“确实如此,那就这么办吧……”于是曹参便接着喝酒吃肉,偶尔摆摆玄龙门阵,宰相当得不要太舒服哦。
可是问题来了,曹参并非无能之辈,他能力出众又极聪明睿智,那他为什么会凡事都按照萧何定的规矩来呢?就说他之前在齐国吧,那时候齐国是一穷二白,全靠他他拨乱反正,颁布法令制度,才使得齐国变成诸侯国中一等一的富庶强国。而且更为奇怪的事,在萧何病重的时候,曹参早就让家里人做好进京的准备了。连家里人都搞不明白他要进京做什么,他却自信地说萧何去世后宰相一定非他莫属。果不其然,萧何放着朝中能力不凡的陈平、王陵等人不荐,独独推荐了他。
事实上,曹参和萧何几乎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哥们儿。两人曾一同随刘邦打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刘邦最器重的三个人中有萧何,没有他曹参。同样能力出众,萧何可以得到赏识,他曹参却不能,多少还是有些嫉妒的,毕竟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不如萧何啊。
既然如此,那曹参都当了宰相了却还是不作为呢?而且他不但自己不做事,他还让他的部下都不做事。自从他当了宰相,就立刻把那些追求完美,追求声望的人撵走,而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了质朴又不善文辞的人来当助手。明显的故意而为之。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其一,曹参信奉黄老,而黄老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越安静越好。其二,他也不是一味地相信,而是觉得当时的中国经过秦朝的暴政,秦末的反复交战,国不成国,穷困潦倒。想要国富民强,那么首先就得发展经济。而农耕社会要振兴经济,就只有一点,简单粗暴,那就是不要扰民!不要整天没事找事做,苛捐杂税什么的都见鬼去吧!相反,要是给农民自由,让他们放开手脚去生产,那积极性绝对会大大的提高。用不了多久,经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假以时日,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强盛了。
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在当时却没那么容易被理解,曹参心里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汉惠帝不懂啊,更别指望会有其他的人能够理解他的做法了。于是曹参这才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讲出来,果然天才总是寂寞的。
时间证明,曹参大胆的“不作为”是正确的。虽然当时的汉惠帝不懂,但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却懂得曹参的良苦用心,所以他们才会继续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历史上有名“文景之治”,也造就了富裕强盛的大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