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功绩卓越的帝王 为何却是个失败的父亲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一代帝王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这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他对于太子的教导却屡遭失败。
李世民登基当皇帝时年仅30岁,但依据皇帝的继承制度,国要有储君,因此,作为嫡长子的李承乾被立为了太子。面对八岁的太子的培养,李世民深知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未来“国之本”的培养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李世民很早就重视对承乾的教导,在承乾不足六岁时,就请有名的大儒陆德明做他的老师。立为太子后,李世民指任颇具才华,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少师,还有意识地培养他处理政事的能力。在李纲的教导下,十多岁的承乾态度谦恭,处理政事时,也能识大体,朝臣们也对他期望很高。
然而承乾必定生于深宫,长期与宫女妇人为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哪里知道民间的疾苦。从老师们那里听来的见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必定是肤浅的,这就严重影响了他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加上他太子尊贵的地位,渐渐养成了讲排场,尚奢华的习气。
为了加强对承乾的教育,李纲死后,李世民又把他托付给了于志宁、李百药二人。这时的李承乾已不是当年态度谦恭的小太子了,如今已变得固执己见,不听劝告。李百药经过两年的努力,见无甚成效,便毅然辞职。
李世民找到敢于直谏的杜正伦,让他来匡正太子的行为。杜正伦想方设法,苦口婆心,多次劝导承乾,但均无效果。这时的承乾已发展到制造假象,愚弄朝臣的地步。更糟糕的是他竟然与偷盗之人为伍,在东宫内设有大锅,沸水中煮着从百姓家偷来的牛马肉,与亲信及臭味相投之人分食。他不仅以低俗的做法为乐,还贪恋女色,宠幸一名女子,呼为“称心”,日夜与其寻欢作乐,太宗得知此事,又惊又怒,就处死了“称心”。此后,承乾整日以泪洗面,在宫内立坟,设灵堂祭奠,发心中思念之情,表达对太宗的怨恨。
李世民闻之,仍希望儿子迷途知返,挑选当代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来震慑其行为。孔颖达不畏权势,直指太子过失,但承乾恶习甚深,积弊难返,在堕落之路上,越滑越远。李世民对培养太子这一“国之本”,不可谓不尽心竭力,所选太子之师无一不是名儒大贤,然而对太子的教育效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最后父子二人竟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贞观十七年,承乾的太子集团党羽已成,密谋发动政变,弑杀太宗,后因变故,阴谋败露,承乾集团瓦解。为培养儿子费尽心血的李世民,竟然差点儿为儿子所杀,这让人痛心之余,不能不引起思考。
作为一位国君,李世民是一位成功的帝王;而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是失败的。俗话说:知子莫如父。李世民应该让承乾多到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亲身体会守江山的不易,而不是留在深宫大院,死学书本。我们平时教育孩子,应该结合孩子身处的家庭环境采取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而不能凭想当然来做,不顾实际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