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三国风云 诸葛亮刻意安排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2017-04-13 23:17:0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在一个弱者、次强者、强者的三方对决中,如果次强者者水平较高,则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强者和强者之间的争斗,而自己就袖手旁观坐收渔翁之利;

在一个弱者、次强者、强者的三方对决中,如果次强者者水平较高,则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强者和强者之间的争斗,而自己就袖手旁观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次强者水平也较低,那么弱者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就应当先帮助次强者一起对付强者——否则,次强者难以对强者构成足够的挑战,那么弱者也将难以自保。这些思想,是弱者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诸葛亮显然深谙上述道理。所以在他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简单地说,诸葛亮提出了“跨阻荆益、东和孙权、北图中原”的宏伟战略。当时曹操为强者,孙权为次弱者,刘备为最弱者。如果孙刘不进行联合,那么曹操就可以分别灭之。于是诸葛亮才舌战群儒,力劝东吴孙权与刘备联盟。而孙权也意识到若不与刘备联盟,则必为曹操所灭,于是联盟就形成了。

但是,对于一个弱者刘备而言,若能够与次强者孙权联盟对抗强者曹操,那么将曹操灭掉是否就是最佳的呢?恐怕不是。可以想象,当刘备与孙权一起灭掉曹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很可能就是孙权灭掉刘备。所以,弱者总是有动力去维持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与次强者联盟,但是却并不愿真正消灭强者。

上述这个道理可以解释三国时代一段看来不可思议的历史。著名的火烧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曹操北逃。而诸葛亮早已在曹操归逃的路上布下三重防范:前有赵云,中有张飞,后有关羽。然而诸葛亮的军令要求赵云和张飞的主要任务是放火骚扰,真正的捉曹任务降落在了关羽头上。后来在华容道上,关羽念旧情而放走了曹操。这里就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重义气,必然放走曹操,为何还要将捉曹的重任交给关羽?从我们前面对弱者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诸葛亮并不想杀掉曹操。原因很简单,杀掉曹操,北方必乱,东吴必定北图中原。当东吴平定中原之日,刘备的末日也就降临了。所以,诸葛亮要放走曹操。

也许读者会问,既然要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设置三重拦截呢?设置拦截固然是为了给曹操一个教训,但更重要的也许是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因为,如果孙权知道诸葛亮放走曹操,那么孙刘联盟就会彻底瓦解。所以,诸葛亮必须既要放走曹操,又不能让孙权看出是有意放走曹操。历史中的对局,就是如此的生动!

如今,我们从博弈论角度再看《隆中对》,不得不深佩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如果“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战略能够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也许历史就不是现在那样记载的。可惜,从荆州残破开始,东联孙吴的战略就开始被抛弃。简单地回顾这段故事,罪责从关羽开始。诸葛亮在离开荆州的时候嘱咐关羽切记“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后来关羽未能彻底贯彻这一战略(当然,这可能本身也与荆州的产权纠纷有关,因为荆州是刘备向东吴“借”来的),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怨恨在心,调兵遣将要为关羽报仇,其间张飞也被部属所害,更令刘备伤心,不顾诸葛亮再三劝阻,立誓讨伐东吴。从此,“东联孙吴”的战略被彻底破坏了。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蜀、吴两个弱者皆被魏所灭。

三国历史上几颗闪亮的明星就此落幕。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