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刘备教育子女上与曹操相比会很差吗?

2017-04-13 22:46:1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奸雄曹操是个名人,历史上争议较大,“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其子曹丕“博闻

奸雄曹操是个名人,历史上争议较大,“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总的来说,褒大于贬。曹操的几个儿子也很了得,其子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艺超群;早夭的曹冲据说五六岁的时候就达到成人的智力……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分不开。

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在他的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一说。因为孙权属于“官二代”中的佼佼者,雄才大略,独霸一方,不臣曹魏,这是个让他又恨又敬的豪杰。而刘景升的儿子刘琮这个“官二代”就差远了。想当年,他曹某人挥戈南下,还没打到荆州呢,那小子就率众投降,把老子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拱手相送。这样不忠不孝没骨气的人,在他曹某人的眼中与猪狗无异。

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曹操当然也玩特权,整合最优的教育资源,为儿子选择最好的老师,良师才能出高徒嘛。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呢?曹操的标准是德行堂堂正正、“深明法度,就像邢颙他们那样”的人。邢颙,先被曹操点名去辅佐他相当看好的曹植,但是曹植才高气傲,“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不爱听邢颙唠叨,两人比较疏远。

曹丕做了太子后,邢颙又被曹操选派当了曹丕的老师。除了邢颙,曹操还派了“秉德纯懿,志行忠方”、“国之重宝”的邴原和他本人很敬重的张范去辅佐曹丕,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曹操深谙其道。一次,曹操让曹彰领兵出征,临行前,他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事须遵王法,尔其戒之!”言下之意就是你即使为将在外,一切也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

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他曾颁布《诸儿令》搞竞争:“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才是举,最有才能的人,才配当我的接班人。曹操的家教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刘备、诸葛亮在教育子女上与曹操相比会很差吗?

先排除诸葛亮,诸葛亮死时候瞻8岁,况且这8年诸葛亮一直在忙北伐大业,除了戒子书没看到过诸葛亮怎么教育儿子,为什么会扯上诸葛亮。再补充一句,诸葛乔是过继的,教育的好不好主要还是看诸葛瑾了。

说一下曹操和刘备的差距。

不同意阿斗很牛逼的论段,他是否有实力还得史实说话,我说汉献帝也很牛,只是生不逢时环境压抑,这没根据。其次,即便他处理某些事时的确明智,但要看,他的比较对象是曹丕。曹丕8岁弓马娴熟,如果要讲曹丕事迹拉开说估计半天也讲不完。曹操和刘备教育儿子的家风差距拉开的原因三点

首先,曹操25个儿子,正室所出就5个(算丁夫人扶养的曹昂),刘备有记载的不超过5个,这个差距如何弥补?人家分母大,选择机会多不是吗?曹操如果就生5个儿子,我们就看不到曹冲这种奇才了好么。同样,刘备一直生,或许哪天就对路了出个曹丕那样的。

其次,立嗣观念问题,刘禅当世子基本上很早板上钉钉。曹操拖啊拖,他都是魏王了还没有立谁的意思,这说明什么?曹家竞争机制还是不错的。

最后,才是最主观教育方式,曹操讲究会文的学武,会武的学文。劈刀令之类的还是有记载的。

还是曹操最聪明,你们拼命成长,长好了老夫挑人上人,这是一种更宏观的教育方式。

关于刘禅这人,推荐刘禅到底是个傻瓜还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沃金大大的回答,吾辈就不班门弄斧了。至于诸葛瞻,我觉得除了忠义可以拿出来说说就真的没啥可说了。我就忍不住想起了三国志10里的设定,要是父母五维比较逆天,生出来的孩子有很大概率就是……

再讲讲我们曹总,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个个都很牛逼的好伐?而且有人能文,有人善武,还有我们阿丕这样文武双全的主。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感谢@张洪滨 在评论中提到的母亲的影响,我非常认同,在这里补充一点内容。

曹总这些孩子里,最耀眼的几个无疑是丕彰植三兄弟了,而他们三人的母亲正是武宣卞太后,这是三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位女性。本为倡家,二十岁时被曹总纳为妾,丁夫人甩掉曹总以后被立为正室。卞夫人的出身很不好,最后竟然做到正室,不用说绝对是智商情商一流!卞夫人情商之高举一个小栗子,曹总得到一些珍宝,让卞夫人选一个,卞夫人选了个中等货色的,曹总问她为何,她便说:“选最好的是贪婪,选最差的是虚伪,所以选一个中等的。”

还有一个卞夫人辞贺的故事在这里说一下。阿丕被定为太子后,有人就来祝贺,并提议卞夫人拿出些东西赏赐大家,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丕儿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卞夫人“怒不变容,喜不失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也有提到类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个人对于这一点真的是非常佩服,可以说是人生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卞夫人这个情商,你们感受一下。在这一点上阿丕绝对得到真传,参见丕本纪:“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陈寿大大,你这真的不是在黑我家阿丕?!)

母亲讲完了,下面喜闻乐见地讲一下阿丕的父亲,鉴于之前看过一篇写的很好,兮嘉就懒得自己码字啦,大家随意看看,感受一下…

曹操现在主要的头衔基本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我看还漏了重要的一个,教育家。曹操在对曹家孩纸的教育上,在一个乱世里面甚至比以后治世的帝王之家要更加的细心和尽心。说曹操怎么教曹二的。

曹二自己的《典论自叙》里面说“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五岁开始拉弓射箭,过了一年,曹丕说他六岁而知射。等到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在马上骑射了,运动中打靶比打运动靶难多了吧。曹二的单人作战能力有三个例子,一个是自个儿向荀彧吹的:

还是自叙: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苟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余曰:“将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草,要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善。”(每发必中也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要能疾驰中快手连珠,趴在马上,躺在马背上,各种千钧一发之下射中靶心,下次我表演给令君看,得瑟你就!)

实战的例子就是打宛城的那次,死了哥跟典韦的,他这十岁的小盆友骑着马颠颠儿的跑回来了(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

我觉得吧,要是曹操老早送曹二去上大学,他估计也就是每天都翘课偶尔上个学,到了期末混个八十分回家差不多,可惜他家教老爹太厉害了,“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这绝对是动作模仿加心理暗示,在小曹二幼小的心灵里还没有业余时间应该干啥的概念的时候,老曹操让小曹二觉得业余时间就该是拿来读书的,管你懂不懂,先拿着再说。于是智商不低的小曹二读着读着就误入歧途了,所以说,言传身教啊,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最好的老师。老曹操这时候再抽他一鞭子,“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 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其实我特喜欢定省这件事情,总觉得是工作繁忙的父亲在书房跟儿纸能好好说会儿话的时间,谈谈最近读了什么书啊,有什么感想啊。我觉得这种时候是儿纸的IQ练级最快的时候,父亲在每一次这种谈话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经历过的想过的灌注给儿纸。

郭沫若那个《蔡文姬》的,但是第四幕里面有一段曹操跟曹二在书房里的对话,讨论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曹操说很少有人像蔡文姬一样用七言写的这么好,虽然你的《燕歌行》也很好,(曹二脑补:==燕歌行您也看过……)但你和你的文友们BLABLA这两段超级萌,有一种舐犊的深情,但又是带着批评性的,又慈爱又威严。

定省的时候曹操怎么说呢,他总是说,说你现在年纪小,年纪小而好学就容易钻研下去,现在不好好读书吧,长大你再读就全忘了,长大了还能好好读书的,就只有我跟袁遗两个人。

是一种既期盼曹二能够就着这条路好好走下去又担忧他“误入歧途”的感觉(曹二确实误入歧途了XD)就好像曹操在曹四二十三岁的时候给他说过一句话,说我当年做顿丘令的时候也像你这么大,我现在想起来当年做的事情都很妥帖没啥好遗憾的,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你也要像我一样啊。(《陈思王植传》)

建安八年,曹二十七岁的时候,曹操带着曹二去黎阳打仗,之后建安十二年打乌丸,建安十三年打刘表,都把曹二带去观摩了。

虽然在战场上死掉了大儿子但是曹操还是很坚决的要儿子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要他们去了解和应付的残酷,打仗这种东西,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曹操有舍不得(脑补,官渡没带曹二去),但是也有很坚决的要曹二懂得面对这些东西。

并且,自从曹昂死掉之后,可能曹操更严格的教导曹丕,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严格的继承人。

(PS,之前很多人拿十三年曹冲死的那时候曹操跟曹二说,这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幸运来证明曹操不待见曹丕,我觉得吧,这话的意思就是,现在以后可能跟你抢位子的人不在了,你终于可以放心了。虽然这话挺无情的,但确实就是这么个状况:是威胁解除了而不是排在你前面的因为非正常原因挂了所以你可以递补。关于几个儿子争嗣位这件事情,我觉得曹操的想法应该是着重培养大儿子,如果底下的儿子以后能够有出色很多,明显强于大儿子的到时候再说。没有说一开始就看上植或者冲的说法。这个以后再八。)

等到曹二二十岁的时候,曹操去打高干,留着曹丕守邺城。就是说,这时候曹操在考察曹二独当一面的能力,之前是培养他在乱世上战场的能力,这是培养他治事的能力。这些东西都是读书读不出来的,只有经过历练才能够有经验,成功的,失败的都是为以后没有老爹在后面帮衬着的时候打下的宝贵的基础。

到了建安十六年,曹操果断把既观摩过打仗也实习过治民的曹二推上了副手的位置,五官中郎将,丞相副。给他更大的空间和一个名分做长时间的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丞相副就是副丞相,你说他专门管个啥吧,也没有,相当于曹操的高级秘书加跑腿的,曹操的班子开会讨论问题吧,曹二就在旁边儿听着,有啥事儿曹操觉得可以让曹二试试就扔给他。比如说官制改革啥的,不过那事儿要等到他成了魏王太子才开始真正动手。当官要当副啥的,既给了他熟悉政事和曹操班子的机会,又给了他发表自己意见的平台,有些事情可以尝试去做,做的不好还有老爹在后头擦屁股,给他抹平。这绝对是HD版的富二代接班手册啊!有木有!

五官中郎将是管官儿的,(虽然管的是候补官儿)。但这个时候,曹二开始可以光明正大的招聘自己喜欢的人才。曹操之前一直是自己选人才来陪儿子们读书的,比如说王粲,阮瑀,应瑒之类的,现在他给他们自己选贤任能的机会。但是曹操这时候小小的作弊了,自己动手把邢颙扔给了植弟,之后又通过一点手段把刘桢也拨给了植弟。要我说这刚好是曹操对于曹二眼光的肯定。曹二懂得去选那些跟自己不一样但是有用的人,但是曹植喜欢跟自己一样的人(比如说不能善待邢颙,喜欢杨修丁廙啥的),这就决定了曹二比曹四更适合做领导==|||(曹二还是很兼容并蓄的,在他文艺的那面和犯二的时候之外他很懂得怎么样理智的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比如说后来对于禁的安排。以后八。)

曹操对几个儿子都很好,总体来说其实是个很温情的爸爸,把曹二推上去之后就封了剩下的儿子侯,然后给他们选家吏,招聘人才帮助他们,并且专门要求是“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邢颙传》)邢颙的主要特点是有德行,曹操自己选助手是惟才是举的,但是对儿子他希望他们身边的人是有德行的,能够帮助塑造他们成为有学问有德行又有手段的人。

曹操对儿子是爱,但是不溺爱的。封了侯之后,他要派儿子们去治理寿春、汉中、长安这些重要的地方,虽然每一个儿子小时候他都很宠爱他们,但长大了之后还是要根据他们的性格才能来选,曹操这时候说“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诸儿令,全三国文)

这个时候,其他的儿子都封爵了,只有曹二这苦逼,只有工作没有爵位,人家拿年薪还带薪休假他拿月薪还天天考勤……过了六年,曹操觉得差不多了,于是晚起的鸟儿有三文鱼吃,封了他魏王太子。曹操给曹彰说,“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止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全三国文)

所以说曹操对于儿子的培养既有一视同仁也有长子特别的安排,中间他会有犹豫(从感情上来说曹操更喜欢曹植曹彰是肯定的,但也因为他对曹二有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对他常常显得很严厉,但这种严厉又确实是父亲对长子的爱。比如说他知道曹二喜欢刀啊剑的,刚做好的五枚百辟刀就先给曹二一把。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