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既然有称帝的实力 却为何烧宫毁城?
公元前二百零六年,项羽虽然晚了一步进入咸阳,但是在鸿门宴上,刘邦恭恭敬敬的态度和拱手相让土地的做法,却让他扬眉吐气,终于确定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对于普通人而言,谁不愿意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坐在万万人之上,只掌生杀大权---称王,这是别人梦寐以求的事儿。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只封了自己西楚霸王的名号。他没有沿用秦的宫殿设施,而是将秦的宫殿烧毁,杀了秦的末代王子,明摆的事儿,他自已不愿意称王,他也不愿意让别人利用皇家设施。
他既然有称王的实力,却为何烧宫毁城,却不自己称王呢?有研究认为,他的目标是消灭秦实现复仇,至于消灭秦之后称王,他大概没有太清晰的想法。
但是看待他未称帝这个问题,应当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全面的分析,我认为他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或者说是还没来得及。
首先,他是想称王的,他从小就崇尚武力,不愿意读书,是因为他觉得读书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取万人性命是无益的。而他与秦朝有着深仇大恨,他想复仇,所以想要学习能够取万人性命的方法。当他见到秦始皇游历时,说出了“此人可以取而代之”这样的话,这说明自小他就有取代秦王、自己称王的想法的。
其次,在鸿门宴之后,他的兵力精进,势力如日中天,接下来,他杀害义帝,这也说明,他有取而代之的企图,倘若没有取代的心思,为什么要冒着可能受到的指责而迫害义帝呢?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他是有称帝之心的,但是接下来的事,是他称帝受阻的原因:
一、民心走向。项羽有几点,是很让天下人不齿的,就是杀降和抢劫,刘邦在占领了函谷关以后,下令不得杀降。而他却将金银珠宝掠为己有,大肆的杀戮,人心惶惶,这导致他失去民心。这可能也跟他从小就崇尚武力,忽视读书有关,所以对待异己时,他除了残酷镇压就是杀戮,并没有采用顺应民心的做法。
二、旧贵族们的心理很朴实,他们对于纷纭变换的局势不在意,但是对于能够分一杯羹,得到封地和金银很在意。
他在做了霸王后,又因为分封土地的问题得罪了一批贵族。他把地段好、富庶的地方,都分给了他的亲戚们,将地理位置差的分给旧贵族们,甚至有一些贵族连地都没有分到。对于涉及到自身根本利益的事上,没人能很大方。所以在封地的问题上,他又失去了旧贵族的归心。
三、古代比现在更讲究出身,对于血统问题是非常重视的。他能征善战,力大无穷,在与其他势力的斗争中也展现出了他的实力。但是同一时代的很多贵族们表面是臣服于他,其实心里并不是很拥戴他,很大原因在于他的出身。
他虽说也是贵族,但是与天生的贵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他的祖上并没有王族的血脉,只是楚国旧将而已。所以天生的诸侯们,并不认为项羽是多么了不起。尤其是在他迫害义帝后,并没有达到他设想的诸侯们尊他为王的效果,反而让这些“尊贵”的诸侯们对他更加不满,认为他是弑君者,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自然就不愿意拥戴他了。
四、按照古代人民的思维逻辑和政治程序,皇帝是天生为王,所以那些想称帝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弄出点儿不平常的东西。比如说陈胜起义时候,偷偷把纸条放进鱼的肚子里,写上陈胜王的字样,好让民众们相信这是顺应上天的旨意,从而拥戴他;再比如我们现在看史书,每一任帝王,不论是通过起义称王的,还是继承父亲位置为王的,写这人的出身,都会加一些神奇的现象,比如说紫气东来,东方出现火光等等,例如朱元璋,史书说他的出身,就有“红光满室”的记载。所以想要称王,肯定要先顺应大家的思维,做一些特别的事,让舆论认为是上天派你来当大王的,不是你自愿的。而项羽不仅没有这样,反而杀了义帝,这在古代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不论你是功高盖主,还是能力过人,你杀了帝王,不能代表你能取而代之,反而意味着你是弑君者。这个举动是他史上最大的败笔。
假如杀了义帝后,有人出来拥戴他,非要推举他来称帝,那么项羽退让一下,顺势称帝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没有这样的人出来推举他,他把诸侯贵族们、普通人民大众们都得罪了个遍儿,想要称帝是不可能了。那只能把秦宫烧了,我不当皇帝,别人也别相当,然后掠点儿金银财宝,回家享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