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 却把他给害惨了
中国人对商鞅应该不会陌生,关于商鞅的历史地位,现在也许存在着不少争议,但《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更强却是历史公认的。不过在历史上像商鞅这样的一个人才,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帮秦国工作的,而且商鞅刚刚出道的时候投靠的是当时最强的魏国。只是魏国的国君一直看不起这个年轻人,最终把这个人才给放走了——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其祖上本姓姬,氏公孙,故而称其为商鞅,因为是卫国人,人们也称其为卫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商鞅在少年之时就胸怀大志,好刑名之学,受魏文侯时期的相国李悝及将军吴起的影响很大。对李悝所著的《法经》百读不厌,对吴起用兵百战百胜,非常崇拜。当吴起被迫弃魏奔楚之后,在楚国实行的一系列的变法,其也非常感兴趣,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收货甚丰。后来又投师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
待商鞅长大之后,魏国正是卫成侯时期,卫成侯昏庸无能,领地窄狭,国力衰弱,兵微将寡,随时都有被周围的强国灭掉的可能,实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当时中原诸国唯魏国最强,商鞅无奈,忍痛离开卫国,来到了魏国,投到魏相国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与商鞅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深知此人虽然年轻,但胸中怀有经天纬地之才,心中不免有一些嫉妒心理,唯恐为他国所用,便留在府中为中庶子,待日后自己故去,可为魏相。
商鞅在公叔痤的相府中,虽然受到公叔痤的重视,许多大事皆求教于商鞅,使魏国兴盛,但始终没能将自己推荐给国君,也未能在朝中任职。而公叔痤在魏国屡立战功,权势更大。可是,人生难测,终有倒霉的时候。在秦、魏少梁之战时,公叔痤本想乘大破韩、赵联军之势,再大败秦军。万没有想到,却成了秦军的俘虏。当被押解的秦都栎阳之后,尽管公叔痤虽然在秦献公面前不卑不吭,侃侃而谈,受到了秦献公的尊重,又将其以礼送回魏国。然而魏惠侯,也没有因其被俘而小视,仍是委以相国重任。可是此次被俘,公叔痤在内心中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年迈体弱,回到魏国后,不久便身患重病,卧床不起。
魏惠侯闻知公叔痤患病,便亲自前来探望。当看到公叔痤病势沉重,沉痛地说:“相国有幸归魏,今却如此不测,魏之社稷将何耶?”公叔痤看着魏惠侯沉思半晌说:“主公勿虑。老臣虽去,但臣府中有一中庶子,姓公孙,名鞅,乃卫国人氏,虽年纪尚轻,乃天下奇才也,足以助主公成其霸业矣。主公可委以重任,听其治理,举国而听之,魏必兴矣。”魏惠侯听罢默不作声,心中暗想:“相国老矣,故糊涂也。不然,何以出此荒唐之语乎?一年轻之中庶子,有何能为,何以让寡人举国而听之?”稍待片刻,公叔痤见魏惠侯低头沉思不语,知其无启用商鞅之意,便屏退左右,只有魏惠侯一人在病榻之前时,悄声对魏惠侯说:“主公若不能用商鞅,当杀之,使其不能离开魏国,为他国所用,如若不然,必为魏之后患也。”
魏惠侯听罢,心中更加惊讶,暗想:“如此看来,相国却乃老糊涂也。一年轻之人,有何能为耶?何以成为魏之后患乎?何以杀之?”可是,此时公叔痤正以那渴望的眼神,期待着自己的回答。魏惠侯只好点头安慰公叔痤说:“相国勿虑,寡人皆依相国之言也。”又稍待片刻,魏惠侯便告辞离开。当走出公叔痤相府,登上车乘,欲返回宫中时,魏惠侯对左右群臣长叹一声说:“唉!人之暮年甚可悲也。以相国之贤能,却向寡人推荐一中庶子商鞅,还让寡人委以国政,举国听之;还言之,‘若不用则杀之’,岂不荒谬乎?此言,必是相国病危之时昏聩之语也。”然后,命侍从驱车回宫。
此后,魏惠侯之弟,魏国大夫公子卬又多次向魏惠侯推荐商鞅,可是魏王根本不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而此时,秦孝公又在发布《招贤令》,商鞅只能极不情愿的去了秦国,魏国也便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当然,在这里大家觉得魏王没有眼光,不过跟公叔痤的自私也有很大我关系。怪他不应该把商鞅藏那么久,应该早点给商鞅一点机会,让魏王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物。
商鞅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所以说公叔痤虽然作为商鞅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但却把他给害惨了。
其实想想也是,公叔痤怕自己的相位不保,因而不用商鞅。后面举荐商鞅,其实也是不想自己落个嫉贤妒能的骂名。
公叔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推荐了商鞅,但在明白魏惠王并不打算启用商鞅时,便建议杀了他。而后,又召见了商鞅,跟他说:“如果魏王不用你,我建议他杀了你”。商鞅则说:“他不用我,又怎么会杀我呢?”
最后这段话也可能是出于人快死了的本心吧!毕竟公叔痤也是常人,也有私心,最后的举动就当是他的将功补过吧。
后来的后来,商鞅去了秦国。在那里实行了变法,并受封于商地,号为商君,但最后却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