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离奇中毒身亡 却令濒死的明朝辉煌重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百天前才过完六十大寿的嘉靖帝朱厚熜,从清晨起就严重出状况,神志都已不清楚,中午都没挺过去,就彻底没了生命体征。传统点说,就是驾崩了。
皇帝驾崩,当然是封建社会惊天大事,但看这位皇帝的驾崩过程,却是惊到雷,其实这年二月的时候,这位嘉靖帝还自我感觉身体倍棒,成天嚷嚷着要去湖北老家旅游,还好被朝臣们磨破嘴皮子苦劝回来。十月份的时候,更精神抖擞的跑到万法坛去祭天,整个繁琐流程,他十分淡定撑下来,哪怕遇上瓢泼大雨,也是雨中巍然不动,淡定向老天爷表忠心。当然回来就趴下了,直到彻底驾崩,都再没起来!
而比这更雷的,却是这位皇帝的病根:炼丹修道。自从登基称帝起,就有了更高层次追求:成仙。且一追求就是四十多年,成天摆上香炉炼丹,动不动就是大型道教活动,原先盆满钵满的国库,全砸钱到这事上。比坑钱更坑的却是糟蹋身体,正常的饭和药都不吃了,成天就知道吃仙丹,也就是铅汞化学元素练出来的东西,哪怕病了也照吃,终于越吃越衰,到了最后,几乎天天吐白沫,高烧持续不退,但稍有神志,嘴里还嚷嚷要吃仙丹,直到这天,彻底吃驾崩。
如此驾崩后,自然是全国臣民沉痛哀悼的时刻,但要仔细瞧状况,却发现所谓沉痛,真是理论上的,民间的婚丧嫁娶都不禁止,草草纪念一番,儿子裕王朱载垕就登了基,改年号为隆庆,也就是历史上的隆庆帝。为什么如此草率,与其说因为驾崩的雷,不如说是来不及悲痛,一个现实问题,远比他的驾崩沉痛的多:吃仙丹驾崩的嘉靖帝,留给新皇帝乃至大明臣民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北方强敌鞑靼,连年南下烧杀,南方广东江西全有叛乱,牵制几十万人,国库的钱粮,到嘉靖帝驾崩时,只够用一个来月。最严重的是风起,整个大明官场,贪污腐败成风,贪官懒官更扎堆,一件简单国事,都是互相踢皮球,各级的官职,甚至都是明码标价,权钱交易都成常见现象。往哪里看,都是要多烂有多烂。以当时的五品学士,几年后铁腕强人张居正的晚年回忆讲:曾有异于汉唐末世乎?也就是和汉唐快亡国时没两样。
可是,为什么会闹这地步?难道这位嘉靖皇帝朱厚熜,也是个昏君一枚?可要说他是昏君,那不但侮辱的是大明王朝的格调,更侮辱的是大明王朝的集体智商。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史书评价嘉靖帝为“中兴之主”,说他“有不世之奇谟六,无竞之伟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独行五”。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登基后的嘉靖帝,凭少年老成的心机,借“大礼”之争挑起朝臣互掐,他似斗蛐蛐一般巧妙拿捏,斗走了老臣杨廷和,捏出了一个听话的新内阁,牢牢把持大权。然后执政头二十年,更以自己的心思放手治国,大明朝经济蒸蒸日上,军备再度充实,影响力更深远的却是文化,明初条条框框的文化禁令,全叫他砸的粉碎,他在位时期明朝的出版读物,比之前明朝一百多年总和还多,小说戏曲诗词等文化精品迭出,颠覆传统儒家的新思想更爆发,如此繁荣时代,史称“嘉靖中兴”。如此强人,哪里敢说昏?可若不昏?为什么最后闹这样?
原因很多,但公认一条,却是性格:朱厚熜之人,智商极高,性格缺陷却极重,属于严重刚愎自用的类型,发展到后来,更是有权就任性。他自己沉于修道,判定国家大事,更越发情绪化,经常是主观判断面子第一,大臣更是谁听话好用就用谁。他以深沉心机,打乱明朝双轨制政治体制,实现大权独揽,但明朝文官政治,却再无法对皇帝决策纠错!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有权就任性的嘉靖帝朱厚熜,后期昏招越来越多,北方抗击鞑靼,原本三边总制曾铣的战略计划已经启动,明军高歌猛进,眼看就要收复河套草原,彻底解除西北大患,嘉靖帝却脑洞大开,只因修道占卜了几次,发现不吉利,就立刻果断叫停,立下大功的曾铣更含冤被害,等于亲手替鞑靼除掉了强敌,也收获了“好成果”,几年后就被鞑靼人打到北京城下,差点把大明国都一勺烩。
南方的抗倭,也是这样,倭寇闹成祸害,原因虽说很多,但解决的时候,朱厚熜更是想起一出是一出,起初名将张经和李天宠打的很好,刚打了大胜仗,他嫌人家打的慢,翻脸就把人砍了,闹的倭寇肆虐多年。抗倭的国策,更是一年一个样,拍脑袋就乱变,闹的前线将士真心接不住!为什么说平定倭寇的戚继光和俞大猷是顶级军事家?不单因为倭寇难打,更因为摊上这样任性的领导,最后还能把倭寇平掉,这不得不说真的靠真本事。
但倭寇平了,其他更多事,却是平不掉,特别是他的用人,晚期用大臣全看听话,特别信任的内阁首辅严嵩,就是因为听话好用才得宠,严嵩一家也借机大肆腐败,把明朝政治祸祸到不成样子。后来严嵩虽倒,腐败的歪风邪气,依然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这时驾崩,大明王朝,处境已经十分艰难。
但幸运的是,即位的是他的儿子裕王朱载垕。明朝诸帝中,朱载垕堪称童年最苦命的一位。早年笼罩在他身上的最大阴影,便是父亲嘉靖帝笃信的“二龙不相见”之说。也就是“真龙”皇帝倘若和“未来皇帝”见面,必然会闹灾。怕闹灾的父亲,因而也多次拒绝和朱载垕见面,甚至每次朱载垕去请安,也总被挡在宫门外。母亲康妃也无法和儿子相见,不但临终时的最后一面没见到,就连给母亲守孝三年的请求,也被嘉靖皇帝干脆利落的拒绝。最后的母爱,也被父亲无情的剥夺。
比起父亲嘉靖帝朱厚熜来,即位的隆庆帝朱载垕,因为他用人得当,朝廷内人才济济,国家经济全面恢复,外患消弭,军备振兴。他在位的时期,是后世公认的明朝“隆万中兴”的开始。
但他本人,却是一个挨骂非常多的皇帝,骂的内容主要是说他懒,比如御史郑履淳就曾写奏折批他,质问说皇上在位三年,曾经召见过大臣吗?曾经亲自主持筹划过国家大事吗?您对奏章的批复,是您自己写的吗?而骂的好色的更多,除了他那些具体行为外,有些言官甚至捕风捉影,比如御史蔡汝贤就曾上奏说:皇上您这两天瘦多了,肯定是经常宠幸女人,您可不能这样啊。
对这些骂他的奏折,朱载垕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宽厚,大多数的奏折,他既不惩罚上奏官员,也不批复,基本都“留中”了,少数例外的,比如蔡汝贤的那份奏折,他还特意批复了,在批复中回答说:我这两天真的没有宠幸贵妃,我瘦确实是因为干工作累的。
登基后的朱载垕,面对的是朱厚熜留下的烂摊子。北方鞑靼部落持续进犯,国家财政严重紧张,他登基早期,国家粮仓里的存粮,仅仅足够支用一个月。他登基后的种种举措,后人称赞比较多的,包括有停止各类道教活动,带头恭行节俭,遏制兼并,平反冤案等。
大多是对朱厚熜在位中后期种种过失的补救。而他做的最重要的两个事情,一是整顿军备,二是开放对外贸易。这位被看做“软弱”“温和”的帝王,对于军备却极为重视,他登基后的第二天,即下诏书给明朝九边边镇,希望各个边镇通力合作,早日打大胜仗。
也正是他在位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北调蓟州,加强北部边防。另一位后来的名将李成梁,也正是在他在位的第一年提拔为辽东总兵。隆庆三年(1570年),他还在皇宫举行了明王朝历史上最盛大的阅兵仪式。明朝武备的重振,确实从他开始。
而开放海外贸易方面,朱载垕的举措,就是历史上的“隆庆开关”,对于朱元璋的“海禁”祖制,表面上他并未违反,而是在福建月港开设经济特区,允许沿海商民经此地出海贸易。之后的几十年里,福建月港迅猛发展,号称“天子东南银库”。更直接的世界意义是:西方历史学家认定,从那以后直到明朝灭亡,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让中国赚走了。月港,在欧洲商人的说法里也有了个绰号:银泵。
朱载垕在历史上的最大形象,便是好脾气。经常是朝臣在眼前吵翻天,他也淡定不发火。但好脾气的朱载垕,却也有强硬的一面,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顿贪污腐败。从隆庆元年起,官场便掀起整顿风暴,不但大批贪官落马,甚至好些没有劣迹但是尸位素餐的庸官,也纷纷下岗。即使这样,朱载垕还不满足,隆庆二年正月,听说好些贪官只是被免职后,朱载垕立刻不干,下令不但要追究贪官们的经济责任,还要把这群贪官的相关劣迹详细整理,公告天下。照着今天的话说,就是治不死你,也要臭死你。对那些考察中顺利过关的干部,朱载垕也不忘了敲打,下旨教育说:尔等或被简用,盖宽之也。你们能过关算运气好,以后好好办事。
朱厚熜和朱载垕这对父子,他们执政的成就,从他们死时百官以及民间的态度就可看出,朱厚熜过世时,按照明朝人笔记的说法,民间百姓,居然还有自发放爆竹庆祝的。而朱载垕则不然,噩耗传来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哭得稀里哗啦。
高拱在聆听遗诏的时候,当场就放声大哭,完事后走到宫门外,又忍不住大声嚎啕起来。曾经写奏折骂过他的言官詹仰庇,在家哭到了昏厥。河北肃宁县的百姓们,在他登基初期,曾经由他下旨,发还了被宦官侵占的土地,在他死讯传来时,肃宁当地官民百姓还为朝廷上奏,要求为他立庙纪念。并说噩耗传来时,家家都啼哭不已。
从这可以看到这位被后人看做软弱的皇帝,却是一位颇得民心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