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帝拓跋焘的雄才堪比汉武帝 却一生争议
若说北魏鲜卑帝国最有本事的帝王,一定得是太武帝拓跋焘了。但凡谥号带“武”的,多是雄主,譬如汉武帝,一生致力开疆拓土。而我们这位太武帝的武功,似乎与前人也大有相当之势。
当然,我们还是先翻开太武帝的“从业”履历一看:拓跋焘为明元帝拓跋嗣之子,这明元帝,前文已经提过,因父母失和家庭破裂,患上了忧郁症,没当几年皇帝就早逝了。如是,十五岁的拓跋焘就势登基了。
拓跋焘即位的时候,北魏帝国政局其实是不太稳定的。譬如,帝国北面有个叫做柔然的野蛮部落,一直就是心腹大患,也趁着新主初立,引兵来犯了。强敌来犯,怎么办?打呗!这拓跋焘年纪虽小,倒也沉着冷静,整了整衣冠,御驾亲征了。这一战,可谓拓跋焘的成名之战,柔然军主力几乎全歼。踩着柔然的肩膀,拓跋焘一跃而起,朝着雄主的名头狂奔而去。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执政生涯里,拓跋焘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去打仗的路上,而北方诸国,如夏、北燕、北凉等国,依次成了拓跋焘铁蹄下的炮灰。
统一了北方,拓跋焘自然将矛头指向了南方。当时南朝在宋文帝治下,军事、经济、民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史称“元嘉之治”。如此,两大帝国的碰面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碰面绝非只是握握手见面说声“嗨”再见说声“拜”那种,兵戈相向是必然的。
这注定是场残酷的厮杀,两国大概经过了三场大规模的你死我活的PK,南朝宋终于熬不住了,一溃千里。而宋帝国原在江北的一些根据地,尽落入北魏之手。但对于这些城池,拓跋焘似乎也无心打理。但也终究得处理吧。于是,拓跋焘下达指令:能带走的,都带走,不能带走的,活物杀掉,房屋烧掉。烧光、杀光、抢光,这应该就是太武帝版的“三光政策”吧。一番耀武扬威之后,原南朝宋治下的江北地区,成了白骨遍地的“无人区”。“千里无鸡鸣”、“念是断肠人”,大概有如此景。宋帝国至此元气大伤。
这都是太武帝的战绩,尽管其间包着层层裹裹让人作呕的血腥。
但血腥的事,还没完。
刚才说了,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帝国,治下的鲜卑人和汉人自然是有矛盾的。拓跋焘是个雄主,自然也有一定手段,对一些汉人也摆出怀柔拉拢的姿态,但多是知识分子。但对于其他处于社会底层的汉族人民(也不全是汉族,还包括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多采取歧视性的高压政策。于是,一些地方起义也时起彼伏,但在“英明神武”的太武帝面前,却始终折腾不出多大动静,被镇压了,涉嫌参与起义的,无论军民,悉数杀死。
除此,太武帝对地方宗教也采取高强度的压制政策。譬如佛教,当时在北魏颇为流行。这劝人向善的法事,似乎同拓跋焘一生嗜杀的风格相冲。怎么办?强制取缔。当然,取缔的原因,倒也不全是佛家向善的理念,主要原因应该还有二
一、佛家宣讲神鬼之事,淡化了皇家权威(太武帝大概寻思着,这人民究竟是该拜佛了还是该拜我?)
二、北魏佛教徒规模众多,致使国家可控制的户籍人口减少,对劳动生产起到负面影响
事也凑巧,在太武帝起意之时,恰在一些寺庙里发现了起义军私藏的刀械。这下,不是宗家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北魏国的安全。至此,太武帝下诏灭佛,宣布佛教为邪教,并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关闭寺院,禁止佛教在北魏的传播。至于佛教徒,强制还俗,若遇抵抗者,坑杀。
譬如神话文学作品《西游记》里,如来佛祖讲法之时曾有这样一段:“那南赡部洲者(中华大地),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多半就是讲他。
至于太武帝的人生结局,其实也颇有离奇,竟和一位不起眼的太监绑在了一起。这位太监,名叫宗爱,此人“天性险暴,行多非法”。干多坏事的人,当然总是夜长梦多惶惶不可终日,而这宗爱,总担心暴虐的太武帝终有一天找自己算账。索性,趁着皇帝熟睡之际,背后给了一刀,另立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