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 曹操最信任的三国第一名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
都认为曹魏很强大,蜀汉、孙吴加在一起也没有它的势力强,但这要看怎么说,如果只比人口、经济、军队数量也许成立,比地盘可能就不成立了,比真实的战斗力更勉强。
还要看在什么时候比,曹操在世的时候情况还要更弱些,理由是曹操从来不敢同时打2场甚至3场大决战,西线用兵,东线、中线就防守;东线用兵,西线、中线也得低调。曹操在西线的汉中,东线合肥吃紧,这一回要命了。
当时曹操在西边忙着打张鲁,孙权瞅是个空子,急忙率十万大军杀奔合肥。
孙权呢,也如当年的曹操面对张飞,死活“不敢动”。张辽毕竟只有八百人,定下神来的吴军潮水般从后面一层层包围上来,张辽腹背受敌,顿成“三明治”。
《张辽传》是这么写的:“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大概应了“一人拼命万人难敌”那句话,张辽真杀出了重围,不过他只带出了几十人,其他几百人还陷在包围圈里。张辽又接连两次杀进杀出包围圈,当时孙权的部队就软了手脚,吓得没有敢靠前的了。
这一战打得吴军丢了魂,曹军信心爆棚。在随后的守城战中,张辽虽外无援军、内仅兵士七千,但硬生生扛了十几天,直到把孙权耗得没脾气,十万大军灰溜溜地撤走。
也正是因为合肥之战,张辽升为征东将军,位列五子良将之首。至于是不是曹魏阵营的将帅首位,他和曹仁相比很难说,但功能完全可以用足球的方式进行阐释。
夏侯渊西面,曹仁南面,是两个独立王牌。张辽在东面刷孙权如无物,但他是合肥之战后才升了征东;合肥之战,他和乐进、李典属于合力作战。
夏侯渊是长途奔袭型前腰。曹仁是善于突进又能防守的后腰,这俩都是教练兼队员。张辽是拖后前锋。乐进是抢点型前锋。于禁是沉稳型自由人。张郃是智慧型组织者。徐晃是不犯错型中前卫,这五个都是纯球员。夏侯惇是俱乐部老板的弟弟。
夏侯渊擅长客场作战,刷一些小联赛球队赢了许多球,最后跟强队踢时输了。曹仁和周瑜、关羽等执教的强队踢了几场,场面难看,但没输。
你可以说:张辽如果当了教练,一定比他俩强!——可能吧,但张辽真没当过教练,所以难说。
正史中,张辽多次易主,一向厌恶“卖主求荣”的曹操,为何却对他刮目相看?
张辽是山西人(关羽的老乡,老乡见老乡,或许也是关系好的原因),曾经做过郡吏。
东汉末年,因其武力过人,被并州刺史丁原召为从事,并派他带兵到京城。后来又被大将军何进派去河北招兵买马,张辽回来时,189年,何进的势力已被消灭。于是又归附董卓,后来董卓兵败,张辽又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归附吕布,担任骑都尉。198年,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击败之后,张辽率部投降,被拜为中郎将、赐关内侯,并担任鲁相。
谈到白门楼,曹操不接受吕布大家都会认同,但别忘了吕布手下除了张辽,高顺也是一等一的武将,为何曹操弃高顺而纳张辽呢?
当时的高顺实际是并没有“破口大骂”,死不投降,只是不说话而已。对于他的默然不语,在他人眼里就是有点投降的意思。反过来想想,既然他有投降的意愿,那么曹操为什么还要杀掉他呢?
一、首先高顺作为“陷阵营”的领导人,在与曹军的作战中肯定给曹军造成过很大的伤亡,如果不杀掉他,难免以后也会伤害了自己将士的心!
二、其次,对被俘的敌方将领,有杀有留,才能够让没被杀掉的忠实于自己。张辽不像高顺那样对他们有太大的危害,留下他也不会使自己的将士们心里不平衡。
张辽是想要投降的,所以很是慷慨激昂的说了很多,还有关羽帮他说话。而高顺呢,他沉默不语,索性来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曹操知道高顺必然不会投降,而且曹操看出了高顺是一个死心眼的人,无奈之下只好杀了高顺。
张辽先后追随过董卓吕布等人,最后归顺了曹操,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有趣的一点是,在张辽病死的那一年,曾经成就了他威名的吴主孙权也在这一年病死了,真所谓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张辽死后,魏帝曹丕叹息不已,追封他为刚侯,这也算是对他一生战功的肯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