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两代皇帝都敬重他 可他做的事却很没品
许敬宗是隋朝大业年间的秀才,一直以来从事的工作就和书书写写有关。作为汾阳郡司法小书佐,他也做得不错。他父亲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了以后,许敬宗就做不下去了。他参加了李密的瓦岗军,当个元帅府记室。瓦岗军失败后他投降了大唐。降唐的大多数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许敬宗也不例外,本来下发的文书是让他前往涟州担任别驾的,但是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听说过他,就请他担任文学馆学士。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他已经是著作郎,兼修国史了,不久改任中书舍人。他这人是典型的两面人,在皇帝面前,恭敬之至,而在同事面前,那就是另一番嘴脸了。
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去世,百官全部穿着孝衣等着上朝,而欧阳询穿起来显得特别丑陋,旁人大都是指指点点,但许敬宗笑了,而且声音还挺大。文德皇后是朝野公认的贤后,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尤其她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许敬宗竟然敢如此忤逆,在国母的丧期中公开叫板,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御史一弹劾,唐太宗马上准奏,虽然没看到他大笑的样子,但还是把他贬到洪州担任都督府司马,差不多就是一撸到底了。
不过,因为许敬宗有手段,他请人帮忙说服唐太宗,不断提醒,终于他还是回到修史的工作上了。七年后,他把《武德》《贞观实录》都修好后,被封为高阳县男,并成为太子(高宗李治)右庶子。不得不说他的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在他兼修国史期间奉命编纂的《文馆词林》一千卷,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各体诗文,保存了大量文献。
许敬宗还是有才能的。唐太宗大败高丽,许敬宗马前起诏,真的是合乎体制,词彩甚丽,一字不易,唐太宗及百官将士得见,着实佩服,从此许敬宗专掌诰令之事。
许敬宗除了会写诏书得到唐太宗的赞赏之外,他还很会拉拢人心。原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大多是墙倒众人推,甚至是他身边的原班子人马也都被牵连受贬,抬不了头。许敬宗为他们出头,上奏认为非常不合理,建议仅加罪于有罪的小人,至于一般无辜,就算了。这样既能让他们安心,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圣君的仁德,救了一大批人,这些人后来可都是发挥了大作用。
许敬宗的官越做越大,等到高宗继位后,他成为礼部尚书。不过位高权重,总会有一些把柄被人抓住。他把女儿嫁给广东冯盎之子的时候,收了不少礼,结果又被有关部门弹劾,一贬贬为郑州刺史。
几年后,他又回来了,重新回到弘文馆兼修国史。不久重新成为礼部尚书。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唐高宗李治的原皇后王氏与武昭仪斗法,高宗站在武氏一边,要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满朝文武大臣以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为首都直言忤旨,而许敬宗特别赞成。他不但态度鲜明地站在高宗一边,而且他还和李义府一起暗地操控,将那些反对派们全部安上各种罪名,把他们流入到岭南那些蛮荒之地去!
正因为如此体贴圣意,许敬宗的仕途一直顺利。显庆元年,他又升为太子宾客,不久就又升为侍中,成为皇帝最亲近的大臣了,当然,他还监修国史(以前是自己亲自做,现在监督就行了)。
他在唐太宗时代,因为修史有功,得了个高阳县男的爵位,到了高宗时期,又被进封为郡公,不久高宗又封赠他父亲许善心为冀州刺史。这一年,他又代李义府成为中书令,从此成为高宗朝最得意的红人。
龙朔二年,他任右相,加光禄大夫。三年,册拜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并依旧监修国史。乾封初,特令与司空李绩,每朝日各乘小马入禁门至内省。恩宠一时,无人能及。
咸亨元年,他请求退休时,高宗为表彰他一生有功于国,让他退休,但是仍加赏赐并照领俸禄。二年后,81岁的许敬宗去世。高宗皇帝废朝三天,并下令让文武百官全部亲自前往许府哭祭,另外还赠送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甚至还让他陪葬昭陵!
这荣誉真是登了天了,两代帝王如此,真是难得。只是他在百官心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太常寺给他的谥号是“缪”!一个字说明了所有问题。“名与实爽曰缪”说白了,这人品太差,名不副实!
当然对一个两朝忠臣定下这样的谥号也的确难为人,除了皇帝面上不好看之外,他的孙子也上表求改,最后经礼部尚书袁思敬提议,折中定为恭,也算过而能改,不至于让两代帝王下不了台。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虽然两代帝王器重,但是历史功过自有论断,不会因为改动一个谥号就能改变人们的看法,历史既是过去,也是未来,忠实地记录是最好的准则,一切人为都是不应该的,许敬宗修了一辈子史书,却仍然犯错,浪费了他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