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他是宋灭南唐第一功臣 却也是祖国被灭第一罪臣

2017-03-15 08:55:1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南唐人樊若水,屡试不第,仕进无望,上书言事又不被理睬,因为国主李煜喜欢的是风花雪月的诗词。“大丈夫抱经世之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南唐人樊若水,屡试不第,仕进无望,上书言事又不被理睬,因为国主李煜喜欢的是风花雪月的诗词。“大丈夫抱经世之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于是,他决定弃南投北。

只是,拿什么作为见面礼呢?经过一番思考,他认为北宋立国已有十年之久,先后灭掉各路诸侯,只是苦于长江天堑之阻隔,才迟迟未对南唐用兵。因此他想:“若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桥渡兵,帮助宋廷完成统一大业,岂不正是扬名立万之举?”

这种设想妙则妙矣,却不啻是异想天开。首先,这浮桥架在何处最为合适?这个难题就曾让樊若水彻夜难眠。经过一番考察和研究,他认为:采石江面比瓜洲江面狭窄,可作为架设浮桥的首选地点。但采石江面“惊波一起三山动”,要在这样一个“甲险塞于东南”的奇险之地架设浮桥,谈何容易!何况,要架桥,不仅要先测量出江面的准确宽度,还要在岸边建起浮桥固定物,而且还是在南唐驻军的眼皮底下行事。

樊若水自有妙计,他经人介绍,来到采石广济教寺落发为僧。在僧人身份的掩护下,他一有机会就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图标记。有时他还以垂钓为名,划着一叶渔舟,带上丝绳,寻找隐蔽处,将丝绳拴在牛渚矶下的礁石上,然后牵着这根丝绳划到西岸,以此来测量采石江面的宽度。为求精确无误,他如此往返数月,测量十几次,竟然神不知鬼不觉。

为建造浮桥固定物,他又以“广种福田”的名义向广济教寺捐款,建议用这笔钱在牛渚山临江处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平安;又毛遂自荐,亲自督工建造。不到两个月即顺利完工,让众僧无不刮目相看。可谁能想到,樊若水这样做是另有目的。

樊若水获取了采石江面有关的水文地理资料后,于开宝三年(970年)逃往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献上平南策“请造浮梁以济师”,并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宋太祖览后,不仅欣然采纳,还赐名樊知古,准其参加大宋的进士考试。及第后,经吏部铨选,授舒州军事推官,并获得参与征伐南唐军务的资格。

樊若水不辞劳苦,亲自参与了架桥的大量准备工作。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命曹彬率大军伐南唐,樊若水遂与曹彬军至池州。为报宋廷之礼遇,他主动为曹彬出谋划策,帮助曹军一举击败前来截击的南唐守军。攻占采石后,他又现场指挥架桥,时值长江枯水季节,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竟“三日而成,不差尺寸”。于是,宋军过江“若履平地”。

可以说,樊若水的架浮桥平南唐策,直接导致了南唐的灭亡。而从他逃往北宋到曹彬伐南唐的四年中,南唐君臣竟浑然不知江岸石塔、石洞的作为,“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