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桃园三结义”为何偏偏刘备做老大?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传。
其独有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出了《三国演义》本身的艺术成就,街头巷尾,妇孺老幼,大都能了解一二。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主要还是源于人们对忠义思想的崇拜以及中国社会从来就有的“抱团”情结。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说法。无论何种阶层,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单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和平时期这样,战乱年代更是如此。很显然,刘关张三兄弟就是在如此的环境下,历史性地走到了一起。为国出力也好,“匡扶汉室”也罢,既然要结拜,必然要推选出一个老大,好带领着兄弟们出去干事业、抢地盘。而最终,刘备当仁不让地成了关羽和张飞的大哥。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刘备做大哥,而不是其余两人呢。按照《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说法,“关、张年纪皆小于玄德”,因此“欲拜为兄”。我暂时没有考证这三人的年龄,也不好确定到底是不是刘备年龄最大。但有一点却毫无疑问,那就是无论刘备年龄到底如何,最终都将会成为关张两人的大哥,与年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刘备是靠什么样的手段和人格魅力才将关张二人收于麾下的呢。我想,主要还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名头大。要说刘备还是有些来历的,皇族出身,只不过到了刘备这里,已经是家道中落,难以为继了。平日里,只能靠织席贩履度生活。本来刘备也没想别的,卖草鞋好歹也算个职业。但巧就巧在,此时正赶上黄巾起义,朝廷应接不暇,只能发出榜文让各地自行讨贼。从来时势造英雄,大凡有些想法的都想借此振臂一呼,飞黄腾达,刘备也不例外。但当刘备看完榜文之后,却是一声长叹。想想也是,没钱没粮,自己都填不饱肚子,怎么可能起兵讨贼呢。本想就此把手,却又心有不甘,故而长叹。就这一声长叹,却直接引得一人厉声喝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苦长叹?”这个人就是张飞张翼德。张飞本就声如巨雷,这下子把刘备震得不轻。平白无故被人训斥了一顿,刘备心头先是一热,接着反应过来答道:“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字玄德……有心扫荡中原,匡扶社稷,恨力不能耳!”仔细揣摩,刘备这话说的极有学问,先把“汉室宗亲”的招牌报出来,然后再谈自己志向,最后道出面临的困难。就这寥寥数语,反倒把张飞震住了,敢情是一个皇族,立即肃然起敬,追随刘备的念头萌生了。反过来讲,刘备不如此介绍,直接说自己的是个卖草鞋的,要在张飞这个“颇有良田”的土财主面前那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二是心气高。刘备的骨子里滚动着皇亲的血脉,尽管此时穷困潦倒,却也难以掩饰其与生具有的贵族情结和高贵气质。这种气质,不是后天的刻意培养,而是一种自然流露。不说别的,单看小说开始的那番介绍,就可以看出刘备的不同凡响。“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此三者,有哪一样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孩子能企及的呢。尽管当时的刘备家境并不富裕,但此等爱好恰恰反映了刘备的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刘备年幼时,家中有一棵桑树,大如车盖,相士李定曾说过:“此家必出贵人。”对此,我们当然不可全信,但后来的一件事却改变了人们对刘备的看法。幼时刘备与乡中小儿在桑树下玩耍时曾语出惊人:“我为天子,当乘此羽葆车盖。”此语一出,惹得叔父大惊失色。但仔细想想,乃高祖刘邦当年面对秦始皇出行车队的时候,不是也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的豪言壮语么?由此可见刘备胸中之抱负,怪不得刘备叔父刘元起也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少时尚且如此令人折服,更何况长大成人,久历风雨。如此的背景和气质,在关羽张飞两人面前一站,怎不让两人为之折服呢。
三是眼光毒。说刘备眼光毒,一点都不为过。且不说后来收赵云、请诸葛亮、观马谡等诸多亮点。单就是初识关羽、张飞很快引为知己,成为心腹,就足以见得刘备的眼光毒辣和识人之能。却说刘备先是被张飞喊了一嗓子,换成一般人肯定不会引起刘备的注意,要么是一笑了之,要么摇摇头也就走人了,但刘备见张飞“形貌异常”,顿时觉得此人不同一般,没有片刻犹豫,立即跟张飞“同入庄中”。与其说对张飞还进行了些许语言上的交流和观察,而对关羽却是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看此人“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刘备就主动上前搭话,并“就邀同坐,问及姓名”,等关羽说完,刘备更加坚信自己没看错人。于是,刘备又把给张飞说的话重复给了关羽,“以己志告之”。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的环节更重要,那就是三人“同到张飞庄上”,“共论天下大事”。与其说前面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还不足以表现刘备的整体素质,而接下来的一番议论却完全就是刘备一人的舞台了。想刘备是什么来头,纵横捭阖、见多识广之人,一番高谈阔论之后,关张二人佩服得是五体投地,更加坚定了追随刘备闯江湖、打天下的决心。此时,在其内心,刘备已俨然成为两人为之效命的“大哥大”了,而接下来的“桃园三结义”也就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