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攻下南京后曾国藩为何不自己当皇帝?

2017-03-14 22:20:26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1863年曾国藩攻下南京后,爵封一等侯(除开清初的三藩,一等侯爵是清王朝对汉员的最高礼遇,左宗棠军功盖世,也只封为二等侯)。就军事实力而

1863年曾国藩攻下南京后,爵封一等侯(除开清初的三藩,一等侯爵是清王朝对汉员的最高礼遇,左宗棠军功盖世,也只封为二等侯)。就军事实力而言,他比清政府已经超出了很多,若曾国藩振臂一呼,从满朝人的手中夺回统治权,应当说并不困难,但但他没有这么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据传,曾国藩握有制衡东南半壁的兵权后,动了异心。主要是帝王学大师王闿运极力怂恿他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与清王朝和太平天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彼为鹬和蚌,听其相争,自为渔翁,坐收其利。

不过曾国藩权衡再三,觉得风险实在是太大,没有答应。

一、怀有报恩之心

其实,曾国藩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整个清代都少见,这显然与满清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他对满清皇朝,心存感激。曾国藩的晚年接受了道家的思想。道家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功成身退。攻克南京以后,曾国藩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功成身退,而不是怎样造反。他在劝他的弟弟回家的时候,送给他弟弟很多诗,诗的内容全部贯穿着一个内容,即功成身退。

二、手中无王牌

我们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因此,想要当皇帝,就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

曾国藩手里就有一支军队---湘军。

作为湘军的创始者,曾国藩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不过,满清朝廷也不是吃素的,为牵制曾国藩的势力,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矛盾,不断分散湘军实力。

还提拔湘军中的重要人物,使之与曾国藩的地位平衡。左宗棠提拔为闽浙总督后,由此而使两万多军兵从湘军中分离出去。南京破城前夕,近十万湘军围困孤城,急需军资给养,前线曾国荃一日三催,急求军饷。但清政府却在江西省的厘金收入中再三为难湘军,杯水车薪,扣除近半。曾国藩日夜坐立不安。

此外,在全国军队布局上,清政府作了精心的安排。前线由湘军围城作战。西面由满族大臣官文为钦差大臣,督师二十万众据守武昌,掌控长江上游,目的就是监视曾国藩湘军动向;东面以富明阿等满族大员分据镇江、扬州等地,堵住长江下游;北面更是有著名悍将僧格林沁于安徽、湖北一带屯集重兵驻防,虎视天京,名为协同湘军作战,实际上就是提防湘军北进。只要曾国藩有风吹草动,各路防军便一紧形成包围之势。更何况京畿直隶后方还有几近百万的朝廷大军!

再者,此时的湘军,已是弊端丛生,将士贪腐之风日渐形成,厌战思归疲软拖沓。根本就是散沙一盘。

曾国藩湘乡老家的大宅子富厚堂

因为弟弟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为了打消清政府疑虑,八月,曾国藩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纵观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主旨,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成为晚清一代重臣。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