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权!曹操缘何一生至死都不称帝
《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条件,更是一点点将他推向了权力巅峰。
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他逐渐完全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傀儡皇帝的角色越来越明显。到了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曹操经汉献帝授权可以使用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旌旗;五月,曹操又修建了只有诸侯才有权享受的宫殿;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汉献帝又批准曹操可以头戴只有皇帝才能佩戴的悬垂十二根玉串的皇冠,乘坐专门的套六匹马的金银车,同时,还加封了长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这一切行动表明,曹操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所有称帝的准备工作,一切条件似乎已经成熟,曹操所差的只剩下皇帝的名号这一项。可是直到曹操去世,他仍然只是魏公、魏王,始终没有走向称帝,这最后的一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仔细分析一下曹操的现实状况,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是出于天下政治形势的现实考虑,用不称皇帝堵住拥汉势力的口,不给他们舆论上攻击自己的接口。当时汉献帝虽然没有任何政治力量,但他是汉室江山的象征,他只要在名义上做一天皇帝,东汉的江山就会多延续一天,那些打着拥护东汉王朝正统的人,就无法汇聚反对曹操的终极力量。
二是兑现自己许下多年的“拥护汉室,不代汉自立”的诺言。曹操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就多次对外表明,自己绝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说了十几年,不好突然否定自己的承诺,那样会对自己在天下的名声和威望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打击孙权可能利用自己称帝,渔翁得利的政治图谋。孙权在夺荆州、杀关羽之后,与刘备结了仇,他为了减轻自己的政治压力,企图用劝拥曹操称帝的办法转移刘备的注意力,已达到联曹抗刘的政治目的,曹操自然不愿意让孙权的如意算盘得逞。
另外,年龄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经65岁,他决心将称帝的任务留给儿子完成,既给儿子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也全了自己一生的名声。
由此可见,曹操终其一生也不称帝,完全是出于战略考量,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他彰显了曹操作为卓越政治家深远而明智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