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交趾郡 铁腕皇帝朱元璋愧对中原王朝

2017-03-04 18:07:4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不少人觉得越南人现在太嚣张了,国内主战气氛变浓。其实,越南人在历史上就不安分,周边文莱什么的,都被其侵略过,在中国南疆也未少作乱,

不少人觉得越南人现在太嚣张了,国内主战气氛变浓。其实,越南人在历史上就不安分,周边文莱什么的,都被其侵略过,在中国南疆也未少作乱,特别是在明代,明政府为此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越战”。而历史惊人地相似,明代也是在建国后与现在差不多的时间段,越南开始作乱!

面对越南的不安分,以铁腕着称、酷刑闻名的马上皇帝朱元璋,却作出了一个“不征”之策。这是为什么?难道朱元璋怕越南人不成?要分析这一问题,先看看以前的历史。在历史上,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所谓“藩属”,是史家的一种创造发明,实际上就是粗俗语言里的“你是我的儿子”的曲折说法,书面语言可以理解为中国朝廷可以控制下的“自治国”。而在事实上,越南一度曾直接是中国的领土,所谓的“交趾”一词,就是证明。

此名正式确立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掉了赵佗主政的南越国,开始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中原朝廷对之开始有了有效的真正的行政管理。当时交趾郡治便设在交趾县,所谓郡治,相当于现在说的市政府办公所在地,位于今越南首都河内。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又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即后来所说的“交州”。这以后,越南与中原的关系时有反复,但总的说来是正常的、发展的。成为“自治国”后,至迟在唐代,越南就向中国称臣纳贡了,宋朝、元朝时期也是这样,都没有断过,除非是中国朝廷自己出现内乱问题,不然越南人都会按时照章上贡。

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越南人也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使臣,当时的安南、占城争先恐后前来祝贺,实际就是大拍朱元璋的马屁,当然目的是投靠中原、换得发展本地区的政治和物质条件。所以,他们很干脆地承认了大明王朝的“宗主国”地位。这事在《明史》里均有记载的。那么,朱元璋是什么时候说“不征”越南的?是在洪武中后期。陈日煃死后,其弟陈炜继位。陈炜不学好了,先侵略南部越南——占城,结果“反致丧败”。朱元璋听说后,很恼火,他不希望因安南的轻举妄动而影响到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听说朱元璋不高兴了,陈炜紧张了,时权臣陈叔明立即派人到大明王朝首都南京上贡、谢罪,此事才罢。

但此后,安南并没有学好,而是变得狡猾: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朝的边境官员不断向朱元璋反映被他们“犯境”、“扰边”。朱元璋这下给他们脸色看了,让手下起草檄文,列出安南国王陈炜的X条“奸诳罪”,同时指令守边官员,不要接待安南方面来使。南安国王慌神了,赶紧施展外交活动,“炜遣使谢,复进象”。这“象”,是越南特有的一种大象,当时就是珍稀动物。朱元璋看他们似乎很诚心,便原谅了安南,“小孩子不懂事嘛”。后来由于安南上的贡物太多,连朱元璋都不好意要了,下令安南“三岁一贡”。或许还可能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吧,朱元璋同时指示,“毋进犀象”。

照这样发展下去,中越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但接下来安南国内发生政变,国相黎季犁(lí)窃取了大权,竟然把安南国王陈炜废了,立前叔王陈明的儿子陈日焜为王。这是个傀儡国王,此时名义上还是“陈氏安南”,实际已成“黎氏安南”。这些事都是背着朱元璋干的,当时安南仍以前国王陈炜的名义上贡,过了几年朱元璋才知道。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欺君之罪要杀头的,何况安南国王不是你一个小小国相可以擅作主张、随意废立的,得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同意,最起码也要与“中央领导”朱元璋打个招呼吧。朱元璋对此的反应《明史》上仅用了两个字——“帝怒”。更让朱元璋动怒的的是,他们还不时北犯,抢占地盘、财物。面对南安作乱,当时就有不止一位的大臣建议——攻打安南。

但是,大臣的建议最后并没有被采纳。当时大明王朝接连出大事,朱元璋疑神疑鬼的,老认为有人要“篡党夺权”,开始滥杀。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被杀的还有陈宁,涂节等人;洪武二十三年又兴大狱,将李善长、陆仲享等开国功臣,以与胡惟庸串通谋反之罪杀掉,还有三万多人受株连、丢了脑袋;洪武二十六年,又发“蓝玉案”。内乱不断的同时,北方边境形势又突趋紧张,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一刻也没有歇着,屡向中原进犯,欲东山再起,复兴蒙元,类似当初在台湾的蒋介石要“反攻大陆”一样。

在这么严重复杂的形势下,虽然越南很可恶,权衡利弊,朱元璋最后还是忍了。朱元璋忍的原因还有一个,听说明朝廷可能要动武,国相黎李犁很认相,积极相贡,并且低头认罪,此即《明史》所称,“帝虽恶其弑逆,不欲劳师远征,乃纳之。”朱元璋的所谓“不征”祖训,就是这个时候说的。从上述可见,朱元璋不打越南,不是怕越南人,也是没有实力去打,而是因为没有“征”的必要,不值得“征”,一个小小的越南还能翻上天?何况人家这么友好,府首称臣,即便要征,也待日后再找机会收拾它!朱元璋“不征”越南,当时可能还有希望“世代友好”的考虑。每次安南那边来人,朱元璋都会“赐宴”,就如现在,只要越南来人,国家领导人都会亲自出来接待一样。

其实,上面所说朱元璋“不征”越南的原因,都是表面的,朱元璋的“不征”真正原因不在此。“征”的话就要打仗,打仗肯定需要大笔的战争经费,而且路途遥远,是否能够速战速决未卜。朱元璋不想让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因为征打小小的越南受到影响,陷入“越战”泥潭,他需要争取增强国力的宝贵时间,把生产先搞上去,老百姓不能再饿肚子,要让他们拥护姓朱这家人。这是讨过饭、当过乞丐的朱元璋最先要考虑的国策之一,而且是策之重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利用一切可能,创造有利于和平和稳定的国际发展空间。

但是,这真正原因并不是朱元璋不征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特别考虑的,我觉得还是自己屁下的龙椅,“攘外必先安内”,搞定“胡蓝党案”这些内乱,才是上策,不能让新生的朱姓江山出现任何动摇。如果有人乘机作乱,麻烦就大了,换回了一个拳头大的安南,却丢掉了“一桶江山”,不划算的。由此可见,朱元璋“不征”越南用心之良苦和无奈。为此良苦用心,朱元璋甚至不惜以缩小疆域,作为换取和平的代价。现在长城北面的大片土地本来都是可以控制的,而且以前的王朝在事实也控制了,但朱元璋当时劳民伤财、仅砌了个大围墙,即现在的明长城,以御敌作为战略,放弃主动出击、剿灭元朝残余势力的机会。所以,从明朝的版图上看,实际能控制的疆域并没有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

朱元璋定下“不征”越南的祖训,出发点是好的,本也无可厚非,但却让越南人误以为大明王朝怕它、不敢“平安南”,给大明王朝埋下了极其严重的隐患。朱元璋死后,让大头孙子朱允炆当皇帝,北方的燕王朱棣不服气,闹出了“靖难之变”。安南呢,也不闲着,国相派黎氏势力也发动了政变,黎氏集团干脆“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为‘胡一元’”,定国号为“大虞”。黎氏很聪明,当时派使者到“中央政府”,主动说明了“变天”的原因,称陈氏绝种,没有后人,胡一元才当安南国王的。刚当皇帝不久的朱棣,也不辨真假,对前来“报到”的黎氏集团使者的说法不作调查,就正式任命胡一元为安南国王。

但朱棣还是留了一手的,为了加强控制,他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在安南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这本十分正确、得当的举措,却因用人不当而砸锅。布政使司实施残酷统治,遭到了当地人的强烈反抗。在事发后,负责官员又处置失当,直接导致安南与明朝廷对抗升级。此时的明朝廷才想起“平安南”,不断通过武力进行镇压,但此时的“黎氏安南”不比从前了的“陈氏安南”听话了,大明王朝由此陷入了漫长的“越战”泥潭,不只没有把火灭掉,最后还把越南搞丢了。朱棣死后,到其长孙朱瞻基当了皇帝,朱瞻基不得不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撤销交趾政司,交由安南人自治,让他们独立了。

最后想说的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朱元璋当初立下“不征”之策是有其道理的,当时同在“不征”之列的,除了越南外,还有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这种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正确的选择,也是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选择。但从最后让“越南独立”这一严重后果来看,这是一个绝对的败笔,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政策失误!要知道,并不是什么周边什么国家都可以“不征”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保持“不征”的。有些时候,特别是在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疆域完整的时候,不能考虑太多,对潜在的危险和威胁,要除就得当机立断,永绝后患!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