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鸭梨”遍天下 曾当“范跑跑”
每个历史名人都有自己的招牌,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的“精忠报国”,而范仲淹的招牌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老师的这“鸭梨”可大了,要赶在全天下人担忧之前而担忧,宋朝当时人口约一亿,要在一亿人口当中赶个第一名,真正是宰相之器。然而,人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范仲淹的这枚大“鸭梨”是怎么种出来的?说起来这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与他的母亲有关。
范仲淹曾是“范跑跑”
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山东淄州长山县,朱家大院,一群朱姓子弟在争吵,争吵的焦点在于用度问题。一个叫朱说的23岁年轻人,焦虑地对弟兄们说:“咱爸攒下这点家业不易,兄弟们不要浪费。”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从他口中说出来了。这时,一个朱姓弟子憋不住,说:“阿说,你一边去吧,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啥事?”朱说本能地反驳:“我也是朱家人,怎么不关我事?”对朱说这句话的回答,是一阵憋了很多年的哄笑和冷笑。
此时,有个老家人拉着朱说的袖子走到一边,附耳说道:“公子,你这么大了,也该知道了,你不姓朱,本姓范,你不是山东人,本是苏州人。你两岁那年,你父亲就不在了,是你母亲带着你改嫁过来的。”
于是,一张琴,一把剑,一种决然的心情,朱说同学南下了。
南下去哪里?去睢阳。
朱说不姓朱,那他是谁?他是范仲淹。决然而去的路途上不是没有牵绊,范母派人急追这个已是“范跑跑”的儿子,范同学留下一番话:“请给我十年的时间,我要把您接回范家。”范仲淹的“鸭梨”,从这里产生。对天下的焦虑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范同学来到河南睢阳,他的周密计划要从这里的应天府书院开始。入书院读书,当然为的是求取功名,这样才可以堂而皇之解决自己的宗族归属问题。
“魔鬼”训练计划
时间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范同学哪里是在挤,简直是在榨!“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
苦读过的人都知道,冬天起床穿衣很费时间,先是在被窝里热一热,然后穿一层停一下,把这时间花在读书上多好,多读一页就能早一天接母亲回家,想到这个,还有心思安卧被中吗?估计当时范仲淹睡觉的姿势是半坐半卧,就像握枪在壕沟里短暂休息的战士。
降低对味觉的要求,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读书上。范同学的苦读引起官二代同学的同情和钦佩,于是他们打包美味送上门,结果范同学不领情,任由其腐烂掉。
降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将好奇感集中在读书上。范同学想到自己的遭遇,想着要改变命运,十万火急地读,谁也不能打断,哪怕皇帝老子来了也不能干扰他。
有一年,皇帝还真的来了。1014年,宋真宗经过离书院不远的商丘,于是大家哄拥去看,也拉着范同学去看。范同学倒是淡定,说:“过些日子再看,不迟。”过了些日子,27岁的范仲淹考取功名,被宋真宗单独接见,还真不迟。
“鸭梨”遍天下
经济独立的问题解决了,要解决家庭问题了。29岁那年,范同学恢复本姓,正式上任时接回了母亲,从此世间已无朱说,范仲淹成了他新的外壳。
范仲淹对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是骄傲,他写诗云:“乡人莫相羡,教子多读书。”如果事情发展到此为止,那么,范仲淹也无非是个境界很狭隘的自了汉而已,他之所以名扬天下、流传千古,是因为他善于把这种家庭“鸭梨”扩而大之,扩大到整个家族,整个天下。
范仲淹在《续家谱序》里说:“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一个“惧”字,看得出“鸭梨”。“鸭梨”产生焦虑,焦虑产生责任感,于是,他办起了针对范氏家族的慈善事业,也就是义田。他说:“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给之。”也就是按照人头数量发放生活费用。
难能可贵的是,范老师并没有忘记继父的养育之恩。庆历五年,也就是他写《岳阳楼记》那一年,范仲淹打了个申请书,请求把自己的高级职称转赠给已过世的继父朱文翰。
更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并没有停留在读书求功名,孝顺父母,光宗耀祖的层面上。他的“鸭梨”跟志向成正比。他要拯救天下人,于是发动“庆历新政”,整顿吏治,消除冗员,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勤修武备等。
来自家庭的“鸭梨”,演绎成了一场在史上留名的大变革。
了解了以上关于范仲淹的成长心路历程,我们就不难理解《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一“忧”一“乐”,就是“鸭梨”的具体表现。当时是庆历五年,庆历改革开始失败,范仲淹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
他的焦虑从自身发展到家族,发展到天下,一路背负着越来越大的“鸭梨”,这“鸭梨”推动他成了名相。适度的焦虑,其实是事业心、责任心的表现。这种情绪,能激发潜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