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重臣何腾蛟 南明王朝最后的“顶梁柱”
有关南明重臣何腾蛟的生平事迹,在其主要作品《明中湘王何腾蛟集》中有部分记载。
据作品描述,何腾蛟生平经历十分坎坷,曾在外征战多年,几经起落。他原本是贵州黎平府人,崇祯年间一度担任过南阳知县,在当地剿匪颇见成效。据说他任知县期间,南阳一方匪患根绝,格外太平,因此何腾蛟在当地颇有名望。
公元1645年,满清大军在关外蠢蠢欲动,有南下侵明之势,于是,担任湖广总督的何腾蛟携手李自成旧部的农民军,共同抵御清军,保家卫国,这或许是何腾蛟生平事迹中最辉煌的一段历史。
由于清军兵强马壮,明朝各地方部队间配合并不到位,因此抵抗得十分艰苦。公元1647年,势如破竹的清军一举攻陷湖南数个重镇,何腾蛟不敌,于是率部退至广西,扼守全州,拼尽全力击退了追击而来的清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此一战虽然取胜,却实为惨胜,因为经此一战,部队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再战,而清军大部队却接踵而至,情势十分危急。
果然,在这之后不久,清军卷土重来,何腾蛟大军再次陷入苦战。
公元1648年,何腾蛟再次协同友军发起反攻,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地区,不料在这个时候,部队内部却发生军心动要,部分将士厌战之心日盛。何腾蛟并未及时改善并消除这一隐患,于是,当部队与清军再次交战于湘潭时,何腾蛟终于兵败被俘,继而遇害于长沙。
何腾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南明抗清英雄何腾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关何腾蛟的生平事迹,熟悉明朝历史的人们一定有所耳闻。正史对何腾蛟的描述大抵是“抗清战绩卓著的护国名将”,尤其是他力战不屈,以死殉国的高风亮节,更令无数史学家钦佩。然而历史典籍之上,似乎有意何腾蛟他自私狭隘、嫉贤妒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种种劣迹隐去,则不知是史书撰写者对其格外厚爱,还是封建统治阶级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那么何腾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何腾蛟出身贵州黎平的书香世家,相传他出生时,邻人目睹两尾金色大鲤鱼飞进何家,顷刻不见,因而有传闻说何腾蛟是神鱼化身。一个带着玄幻色彩而生的人,仿佛注定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然而何腾蛟却显然有些大器晚成,年近三十才考中举人,后因史可法的举荐,终于风风光光地出任湖广巡抚,这才有机会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
所以,细究何腾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应当认清的是,他是封建社会的一名政治投机者,他投身仕途,固然有其私心,有着鲜明的阶级局限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在后来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携手抗清的时候有排除异己、打压亲近农民起义军之同僚的举动。
另一方面,何腾蛟一向自恃才高,又很希望得到皇帝的重要,所以尽管名义上打着“联合抗清”的旗号,暗地里却总想突出自己,独揽湖南一方的行政大权,在乱世中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何腾蛟的抗清虽说是爱国行为,却多多少少透着一种“表演”的成分。
何腾蛟墓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何腾蛟墓,是明朝中湘王何腾蛟的长眠之所在。何腾蛟是明朝著名抗清将领,曾与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携手抵御满清势力,为力保大明王朝的江山做出过杰出贡献。明朝大势已去后,何腾蛟兵败湘潭,绝食七天,坚持不降,而后壮烈殉国,堪称一代义士。何腾蛟墓便是后人为使英雄得以魂归故里而建。
今天保存完好的何腾蛟墓坐落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西的西佛崖一带,是当地重点文物保护遗迹,1982年被列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这座墓背靠县城垣,面临滔滔福禄江水,坐东朝西,周边青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十分优美。
此外,何腾蛟墓在造型上也十分讲究,墓四周皆用条形石块砌成,层次分明,筑垒有数。墓高1.2米,直径约五米,墓碑上刻有墓主人名号,极具历史感。
据说解放前,何腾蛟墓后有守墓人住宅,墓前建有祭祠,在面临福禄江处还有长约八十米的石栏杆一道,以及阁楼一座,规模要比目前大得多。此外,墓地周围均用石墙封围,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到位。
从康熙十五年至光绪七年的二百多年岁月里,何腾蛟墓历经多次翻修,目前墓丘及享堂、精舍均保存完好,可见当地政府及群众对它的重视。
自20世纪50年代起,墓地周边原有建筑被逐步拆除,但墓丘尚存,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何腾蛟墓遭到严重破坏,这场厄运过去之后,1980年文物保护单位才重新对它重视和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