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杨嗣昌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并绝食而死呢?
杨嗣昌是湖南武陵人,在万历38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并担任杭州府的教授,折合他的祖父一直以来贯彻重视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并且逐渐升官到户部郎中,之后因病引退回家。
崇祯年间杨嗣昌被加封为右参政,之后还曾被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但是这一期间发生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杨嗣昌的父亲被抓,他多次上书请求代替父亲去死,父亲才得以免除死刑。因为杨家父子二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依附宦官,导致他和东林党人间感情发生破裂。
在担任兵部右侍郎的时候,正赶上当时中原发生饥荒,全国上下暴乱不断,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开始向市场迈出了罪恶的一步,杨嗣昌六次向皇上进谏,希望开采矿藏来缓解经济压力,解散暴乱的民众。并将一系列施救措施一起反馈,皇帝对他的才能很赏识,对他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也很钦佩。
因为兵部尚书去世,皇帝觉得朝中大臣没有能够胜任这一职务的,就想起了在家中的杨嗣昌,杨嗣昌推荐熊文灿,但当时的熊却并不领情,他主张先招抚乱臣贼子。这与自己的意志相背离,杨嗣昌对熊文灿的影响之后一直不是很好。
随着农民大军涌进四川,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洪承畴办事不利,纵容盗贼泛滥。杨嗣昌却上书指责熊文灿,对洪承畴的过失只字不谈,皇帝看出了他的偏袒之心,皇帝于是满足了熊文灿主张招安的想法。
杨嗣昌虽然你有才能,但他又时过于自信,耽搁了镇压农民的最佳时机,同时还让费了财力物力。也导致了襄阳沦陷,襄王被抓,福王遇害等一系列连锁效应,杨嗣昌难以接受这样的结局,绝食而终。
杨嗣昌历史评价
杨嗣昌的出生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他的祖父是过去武陵的名士,非常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曾经亲自花钱建造石塔和书楼,来让大家参与学习。所以杨嗣昌小时候的学习氛围可以说非常好。
杨嗣昌是比较早就接触官场政治的,受祖辈影响,很快就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历史上对他的一些评价确是让我们非常诧异。
虽说杨嗣昌在衷心和能力上都有不俗的展现,也非常努力,但是生在明朝末期那个动荡的局面,基本也就告别干大事了,不是为了防止太平军,就是朝中那个宦官又开始散布谣言了。
还有,杨嗣昌人缘太差,几乎只有明崇祯皇帝信任他,虽然说取得皇帝的信任是好事,但你这样让很多数人讨厌的决断明显是不对的。都说在朝中如果不能多一个朋友,那至少不能多一个敌人。
有人说杨嗣昌害死卢象升完全是出于一己私利,但是首辅因为自己被任命督师,找杨嗣昌过来,杨嗣昌还能做什么?人家连统一指挥都放弃了都没说什么啊。只要首辅还在台上,杨嗣昌要是吧首辅得罪了,以后还想不想在朝廷呆下去了,卢象升要逆势唱高调,这是他自己的问题,大家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唱高调的,正所谓棒打出头鸟,不找你找谁。
甚至有人评价杨嗣昌不仅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要是没有他这么做,贺人龙曹变蛟那几个猛将不至于死的这么冤,而且福王也不会落得这么倒霉的境地,之后一系列发生的斗争也许会改变整个明朝的历史。
杨嗣昌怎么死的
李自成的部下张献忠曾经多次被杨嗣昌镇压,张献忠逃到四川,本以为平定了农民军的叛乱,但是张献忠带着他的农民兵卷土重来。
杨嗣昌虽然很有才能,但是他对所有事都要管,交给属下的事也不放心,常常会错失良机,有人曾劝说过他,但是杨嗣昌不以为意。
当时,军中意见就极不统一,再加上杨嗣昌做事又婆婆妈妈,决策的通过半天才能执行,敌人又是分散在各地,这就导致杨嗣昌的部队经常是在连夜跑路的途中,真正作战的没几次,士兵都十分疲惫,等到双方终于有一次大交战的时候,杨嗣昌军队打败。
起初,农民军逃跑的时候,杨嗣昌下令紧追不舍,结果正好被敌人施了调虎离山之计,正当杨嗣昌觉得不对,为什么周围没有驻兵防守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家后院已经起火,张献忠让主力和杨嗣昌耗着,将杨的部队拖住,自己则率领小部分人马,直接往襄阳城赶,这时的襄阳城早已人去楼空,兵力也少得可怜。
张献忠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入城,待到杨嗣昌发现为时已晚,襄阳王被抓,当初杨嗣昌认为襄阳的防守条件很好,不仅有护城河保护,进出都要靠口令,如此管辖森严的堡垒怎么让敌人轻松就溜了进去。
自己觉得罪孽深重,然后越想越害怕,他向皇帝上书请求赐死,后来又听说洛阳也已经沦陷了,福旺也死了,于是愈加担惊受怕,终日不进食,死于五十四岁。
群臣听说襄阳的变故,纷纷要求定罪杨嗣昌,但是他已经死了,儿子也病死了,皇帝非常悲伤,认为杨嗣昌为平定农民军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恢复了杨嗣昌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