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千古第一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选择了谁?

2017-02-26 09:49:5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前病逝,临死前,他为了保全蜀国实力,安排诸军撤退。诸葛亮经过慎重考虑,召集杨仪、费祎、姜维安排撤退事宜。

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前病逝,临死前,他为了保全蜀国实力,安排诸军撤退。诸葛亮经过慎重考虑,召集杨仪、费祎、姜维安排撤退事宜。诸葛亮临终托付的人中,有杨仪,却没有魏延,结果待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愿撤退,杨仪以谋反罪诛杀魏延。然而杨仪本人也没有落得好下场。回成都后并没有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由于多次抱怨朝廷,被贬后于235年自杀。

据《三国志》记载,魏延骁勇善战,但是性格孤傲,朝中大臣都选择避其锋芒,“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二人素来不和,且都不是心胸豁达之人,这为后来的兵变埋下隐患,诸葛亮也很无奈,一个是骁勇的大将,军中二号人物,一个是自己臂膀(丞相长史),颇有才干。谁也不好偏袒。

魏延和杨仪都是有才无德的人,孙权曾对费祎说,“杨仪、魏延,牧术小人也”,然而诸葛亮也没办法,两人都是颇为得力的人才,用人之际,不可能废了其中任何一个。

诸葛亮的考虑:从诸葛亮的选择和用意之深来看,不愧为千古肱股之臣,先说说诸葛亮的真实选择,诸葛亮在自己命不久矣时,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第一,短期的,蜀汉精锐尽在此,如今两军对垒,自己死后,军心动荡,如何保存这支关系蜀国之国本的军队,也就是怎么安全的撤退?第二,长远的,选择谁作为自己接班人,能够保证蜀国的长治久安?

诸葛亮的选择:撤退重任交给杨仪、费祎、姜维,其中杨仪临时掌军,费祎、姜维辅之。没有跟魏延说,魏延听命撤就撤,不撤就由他自由发挥。但是,请注意,诸葛亮只是让杨仪临时掌军代理撤退事宜,而不是让杨仪当接班人,诸葛亮真正安排的接班人既非魏延也非杨仪,而是蒋琬和费祎。

为什么诸葛亮要这么安排?先,诸葛亮无意杀魏延,就算魏延不听话,诸葛亮的安排仅是“君便自发”,他深知魏延随孤傲,但是绝对是忠臣,事实上,最终结果也是如此,魏延本有北走降魏的机会,但他没有这么做。

先来看看诸葛亮考虑的第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弃魏延安排杨仪作为临时指挥长官。其一,杨仪长久一来,一直是诸葛亮的助理,“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军戎节度,取办於仪”,军中大小事务杨仪一手操办,很得力,所以交给杨仪放心。部下也最能服从,不会出乱子。其二,魏延刚愎自用,自视太高,若交给他,必然不会听命撤退,战败则后果不堪设想,而杨仪则会听从自己的安排。其三,魏延有政治野心,如果大权交给他,以后蜀汉可能无人能控制得了他,有可能被他把持朝政,而杨仪则文人出身,临时交给他,后面收回权力也方便。

第二个问题:蜀汉的长治久安。他则既没有选择魏延也没有选择杨仪,为什么?因为诸葛亮考虑到,杨仪、魏延都是有才无德之人,且心胸狭隘,锱铢必较,在朝廷中,也不是很得人心。若由他们中的任意一人当权,朝廷中必定生乱。影响蜀汉的稳定。所以诸葛亮放弃了他俩。而蒋琬、费祎呢?“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是理想的接班人选。

最后的结果:诸葛亮不愧为“神人”,深谋远虑,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两个目标。他的第一个目标,保全蜀国精锐顺利撤退,王平报上武侯大名就已经吓退魏军。实现了。第二个目标,蒋琬和费祎接班,维持蜀汉的安定,也实现了,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呢?中军师,无所统领。蒋琬和费祎虽无大才,但是也算继承了武侯遗志,蜀汉至少维持了二十年的安定。

至于魏延和杨仪,魏延果然不愿撤退,杨仪借此诬陷魏延造反,诛杀魏延及其三族。并且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而杨仪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回去就被夺了军权,仅仅被任命为中军师,杨仪本以为自己应该接班武侯的,落空之后,对蒋琬、费祎在自己位置之上愤愤不平,到处抒发不满,后被贬,被贬后自杀了。

杨仪和魏延本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二人本都可以成为诸葛亮死后蜀汉最为倚重的重臣,然而,却由于自己的性格和品行,误了自己,也险些误了国家。这也更加凸显了诸葛亮的伟大,不世出的大才之下,仍然殚精竭虑,一心为公,实在难能可贵。可堪称千古第一相。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