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赵祯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富盛名的皇帝,他的庙号里充满了仁慈和善,他统治时期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所谓的盛世,他是一位被低估了的皇帝。他就是宋仁宗赵祯。一位仁慈的君主。我国历史上一位推行仁政却被低估的皇帝。在古代,君权,相权,官僚体制横行的时代,君主的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对社会进程就起到很大作用。一个明君的作用肯定大于一个昏君的作用,因为他更具促进作用。
赵祯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在宋代,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胡安国、刘光祖、周必大、杨万里、王璧、陈俊卿、刘克庄、赵汝腾、叶适、王十朋、文天祥等的许多人都赞美、歌颂赵祯。“仁”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他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总体而言,赵祯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此外他还善于纳谏。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未怪罪他。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赵祯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赵祯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宋仁宗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总体而言,赵祯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仁宗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措施。但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
此外仁宗统治时期还是宋朝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赵祯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赵祯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总体而言,赵祯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历代名人对宋仁宗赵祯的反面评价
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赵祯的“无定志”时时“仁宗自明道二年刘后殂始亲政,讫乎帝崩,三十年,两府大臣四十余人。……其进也,不固进也,俄而退矣;其退也,抑未终退也,俄而又进矣。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而姑退之,或一计偶乖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吏无适守,民无适从,天下之若惊若骛、延颈举趾、不一其情者,不知其何似,而大概可思矣。……夫天子之无定志也,既若此矣。”
据王夫之所论,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王夫之所说是切合实际的。当时,蔡襄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非难。三人忠诚则正,必能尽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为御之说。……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