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15万叛军为何能够摧毁掉一个“开元盛世”?
公元755年,唐帝国北方地区的军事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15万叛军从范阳南下,一路攻城略地,在这一年的年底就攻克唐朝的东都洛阳。老迈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但是在马嵬坡发生了那场政变。在此之后,唐玄宗成为了傀儡,唐肃宗走上台前。经过郭子仪等名将们的一系列努力,再加上回纥军队的帮助,唐军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长达8年的叛乱之后,唐帝国元气大伤,在此之后的100多年时间内,唐帝国再也没有恢复元气。
一、几次战争之后,唐军的消耗很大。在唐玄宗登基之初,名臣姚崇建议皇帝不要轻易对周边地区开战。国家内部稳定才是最主要的,那是的唐玄宗还算得上知人善任,他把经历放在了国内的建设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再加上李世民、武则天的老底子,开元盛世得以出现。真正的盛世是要后人来评论的,而不是统治者自己臭不要脸标榜出来的盛世。例如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被称为沾着清油烧起来的盛世,也就忽悠一下当时的老百姓。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后期,这个人开始全面堕落,他走上了历史上一切昏君的老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惜民力、好大喜功,他连续发动了对吐蕃和南诏的战争。不过战争的结果是败多胜少,宰相李林甫隐瞒了这些情报,日益老迈的李隆基沉浸在自己打造的千秋盛世之中。
由于唐帝国的疆域辽阔,周边的对手也多。由中央出兵可能会出现反应迟缓的情况,因此在唐玄宗后期确立了十节度使制度。也就是在唐朝的边境地区设立军事重镇,任命节度使为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一制度的确有利于唐帝国的边境安全,但是也给唐帝国中央政权制造了很大的风险。由于边境上的对手很强大,一个节度使的军队可能无法对抗,因此经常需要各个节度使联合作战。后来这样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干脆由一位大将兼任各路节度使。安禄山一人就兼任了三镇节度使,可以指挥的军队超过20万。当时唐军的总兵力只有50多万,在各镇节度使手里的军队就有40多万。真正直属于中央指挥的军队不超过10万,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二、唐朝中央军成了花架子,唐玄宗临阵杀大将。边境上的军队天天与草原骑兵打交道,自然是久经战阵。即使算不上虎狼之师,那也是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但是唐朝的中央军就简直不能看了,这些军队几乎都是那些勋贵和富户家庭的孩子,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他们从军完全是为了熬出身,当时军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唐朝中央军的铠甲鲜艳、旗帜分明,但是却只是一群花架子兵。这些军队上战场除了跑就是降,在守卫唐帝国东都洛阳的战斗中,唐朝中央军看到城下的叛军之后,吓得胆战心惊,成批成批的人丢下武器逃跑。安禄山几乎没有费多少气力就占领了东都洛阳,然后他自称大燕皇帝,开始与唐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洛阳失守之后,唐朝西京长安唯一的屏障就只有潼关。由于唐军战斗力不行,唐军需要的是死守潼关,为从各地调兵赢得时间。从唐朝内部来看,唐军也并不缺乏名将,像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都是久经战阵的大将。但是由于封常清丢掉了洛阳,暴跳如雷的李隆基命令斩杀封常清。另一位大将高仙芝由于为封常清求情,再加上与唐玄宗意见完全相左,最终也被杀害。唐玄宗命令唯一硕果仅存者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的意见也是死守潼关。但是唐玄宗执意要主动出击,监军太监一再催促哥舒翰。最终已经病重的哥舒翰只能带着那群根本睁不开眼看的花架子兵进攻安禄山,结果可想而已,哥舒翰大败亏输,潼关失守。唐帝国的西京长安危在旦夕,李隆基带着杨玉环逃往四川。
三、唐朝经过这次大的动乱以后,国力再也没有恢复。在马嵬坡发生了那场著名的政变之后,唐玄宗丧失了自己的爱妃杨玉环。李隆基已经丧失了实际权力,唐肃宗李亨开始走上台前。唐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开始反击叛军,两军展开了反复厮杀,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仅仅是东都洛阳就几次易手。战争期间,人民无法正常的生产劳动,大量的土地荒芜,人口也大幅度减少。最终唐朝在回纥军队的帮助下收复了长安,但是此时长安的人口已经不到战前的十分之一。在经过这次大的叛乱之后,唐帝国的国力消耗了40%以上。更要命的情况来了,内忧和外患一起到来。安史之乱平定以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出现,唐朝中央政权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就在唐朝逐步衰弱时,吐蕃向唐朝发起了挑战。唐朝的国境线从现在的阿富汗快速收缩到了甘肃境内,大唐安西四镇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