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还会模范反吗?
首先说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肯定不会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内,最终形成类似唐末的藩阵割据则几乎是肯定的。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场不同注定对诸王态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范的是外姓大臣,对自己的儿子们则给与兵权镇守一方;朱允文则要求自己及子孙后代地位稳固,因此手握兵权且具有一定皇位法理合理度的王爷们则成了心腹大患。这种情况下,朱允文不可能不削蕃。反过来说,若是朱允文不削蕃,各位王爷几乎一定会逐步坐大。尤其北方四位王爷,手握兵权,地处边塞。若任其发展,一方面名正言顺的发展军事,一方面时不时的和北方蒙古人交交手升升级,军事实力必将持续提升。而朝廷军队长期在南方,缺少实战练习。此消彼长,数年后北方几位王爷的军事实力彻底超过朝廷力量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靖难之役时候还不算实力超过朝廷)。
所以,对于燕王来说,如果朱允文不削蕃,短期内造反实在没必要。因为造反是个太冒险的活,既缺乏舆论和法理支持,力量又弱,未削藩状态下其余王爷的支持或中立也很难得到。因此不会如此快的动手。但是,若这种状态持续二十年,随着燕王力量进一步提升,情况就会变化。能力远胜侄儿的朱棣在羽翼丰满后再看到侄儿如此软弱(连削蕃都不敢),能否甘踞人下,就不好说了。当然,此时力量壮大的不仅仅燕王一个,至少其余北方三王也会发展。如果那时候形成力量制衡,那就是唐末的藩阵割据;如果有人打破平衡开始动武,那么就很可能进入混战状态,类似西晋的八王之乱。而从个人能力来看,燕王最终成为赢家的可能还是较大,一旦能压住诸王,又实力强于中央,那是做曹丕还是做司马昭就看他心情了。当然,不管是藩阵割据,还是八王之乱,还是出来个本家叔叔当曹操,都不是朱允文愿意看到的。所以,削蕃的确是其必须的也是最佳的选择,只不过他操作的能力太差了。
再说朱棣,在已知的历史中,三个大一统时代的开创者都无力保证自己指定继承人的安全和强大,这显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第一个稳定大一统时代汉朝是由刘邦开创的,刘邦的太子汉惠帝首先是受到了来自吕后的压力,最终不理政事,并理所当然地绝嗣,被吕后声称为惠帝儿子的少帝并未得到功臣集团的承认,并在汉文帝上台的前夜被诛杀。
在第二个大一统时代唐朝,李渊开创了南北朝之后的鼎盛稳定时代,而他的太子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诛杀,而跟随李世民的军功集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三个大一统时代明清阶段,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朱元璋似乎彻底遏制了所有反对力量,杀光了他认为所有可能重演历史的功臣,但是结果如何呢?结果是,太子朱标死得很早,而太孙上位必然要借助没有在建国战争中树立功勋的文人。结果是,明太祖虽然杀光了功臣,但是防卫蒙古却依然需要能力很强的人,这个人,在第三个大一统时代,变成了朱棣。结果是,汉文帝上位,依赖功臣的政变,李世民上位,依赖秦王的精兵,朱棣上位,则直接发动了内战。但是,结局是一样的。
大一统时代的高皇帝们,你们是指定不了继承人的。三个大一统时代都是从惨烈的农民战争废墟中开创的,汉受困于匈奴,唐屈膝于突厥,明战栗于蒙古,所以,无论太祖高皇帝(汉高皇帝刘邦,唐高皇帝李渊,明高皇帝朱元璋)有着多么高大上的权威,他们都不可能彻底杀光真正知兵之人。因为,边患还很严重。所以,陛下会把真正看起来稳重而能打的人,留下来。对于高皇帝来说,让太子即位固然重要,但是江山比这,要更重要。
所以,至少要留下一个能打的。这个能打的人,要看似很忠诚。在汉,这个人是周勃,他和背后的陈平组成了功勋集团的领袖。虽然汉文帝在诛灭吕家时作用很隐晦,但是,我只提醒一点,他,是,代,王。不知道代国在哪儿的人,请自己翻书。在唐,这个人就是李世民自己。他是秦王。
在明,是朱棣。他是燕王。这三位,都是戍边的王。身上肩负着最重的国防责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吕后也好,李建成也罢,建文帝也好,他们最恐惧的,是什么?是高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些人的能力,他们清楚。这些人的忠奸,他们却不清楚。所以,这种新君和功勋集团的矛盾,必然爆发。依附于法理权威的,新上台的一批人,注定要死。至于是否削藩,这其实是最后的一个因素,不过是导火索罢了。帝国需要一个真正能打的二代,真的需要。为了这个目的,让挡路的人去死,无论。。。你是谁。姚广孝说,我知天道,不论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