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汉武帝刘彻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2017-02-18 10:55:1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秦汉是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统治庞大的帝国,从秦始皇到汉初的统治者都做了探索。秦始皇“奉法家之言”,结果二世而亡。

秦汉是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统治庞大的帝国,从秦始皇到汉初的统治者都做了探索。秦始皇“奉法家之言”,结果二世而亡。汉初的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这种姑息、妥协的思想和政策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历史要求定儒家思想于一尊,这是为什么呢?

统治思想变化的根据中国2000多年社会基本矛盾是:政治上高度统一,经济上的极端分散。政治的集中与经济的分散这一对矛盾如何协调,不使它畸轻畸重,便成了历代统治者关心的大问题。

在“无为而治”思想统治之下,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政府对农民控制得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赋税而脱离户籍,称为“亡人”。政府对部分农民失去控制,这当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怎样从思想上把农民控制住,使他们成为国家的顺民呢?

在统治阶级内部,虽然代表地方割据势力的异姓王早已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也已从根本上削弱,但仍有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豪强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这显然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用什么思想可以规范他们的理念和行为,从而理顺君臣、上下、尊卑的关系呢?

在西汉王朝妥协退让政策下,匈奴势力一天天扩大,肆意寇边抢掠,直接关系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用什么思想可以让天下臣民能够忠君爱国、同仇敌忾地与入侵者殊死搏杀呢?

以上种种挑战与问题,刘彻认为儒家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有利武器。

新政受挫武帝刘彻在刚刚立为太子时,就深受儒学影响。16岁登基后,开始实施“新政”:罢免丞相卫绾,改组“三公”人选。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丞相,王夫人的同母弟(武帝舅父)田蚡为太尉,又任精通《诗》的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还任命另一儒生王臧为郎中令(相当于皇宫侍卫长),成为武帝的近臣。

汉武帝又议立“明堂”,准备按古制大兴礼乐。“明堂”是儒家常讲的一种朝会的礼仪制度。汉武帝派人用安车驷马,将名儒申公迎来长安,具体指导筹建明堂诸事。

汉武帝跃跃欲试,正醉心于尊崇儒术,却遭到住在东宫的太皇太后的反对。她怒斥武帝,断然禁止他再搞尊儒活动。汉武帝无奈,只好放弃筹建明堂的计划,还被迫把赵绾和王臧下狱治罪。丞相窦婴、太尉田蚡都被免职。申公因病免官,回到老家,几年后就死了。汉武帝的尊儒新政,暂时受到了挫折。

董仲舒像建元六年(前135)五月,身历四朝的窦太皇太后死了。武帝年已22岁,王太后宠爱儿子,不干预政事,汉武帝有了独立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于是,终于告别了政治“禁锢期”,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董仲舒及其“天人三策”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汉代思想家、经学家,专治《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董仲舒针对武帝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得到了武帝的赏识。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董仲舒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称为“天子”。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

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家统治的指导思想,由以前的崇尚黄老无为政治,改为崇尚儒学的礼乐文章,开启了汉代文治灿烂的先河。

砥砺了汉代士子好学尚文的一代风尚。国家以儒学选士,士子以儒行励操,于是形成尊儒好学的风气;岁贡贤能,形成定制,并以考绩官吏,从而为国家多渠道选拔人才开通了航道;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使儒学从诸子之一,借助政府的力量,战胜百家,取得压倒优势,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于是儒风渐盛,圣学广被,儒学实现了重大转折。

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实际上只是提高儒学地位,将其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而已,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有不少人还进入朝廷为官。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