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父无犬子?朱允炆输在了他亲封的这位大将军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功臣庙中,挂着为建立大明朝立下不朽功勋的武将的肖像。排第一的当然没话说,中山王徐达。第二也毋庸置疑,开平王常遇春。排在第三的,就是岐阳王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还当过他的养子。在平定江南和讨伐北元的战役中,李文忠都立下了赫赫功劳。李文忠死得早,四十多岁就因病去世,没有赶上他舅舅迫害功臣的时代浪潮。继承他曹国公爵位的,是他的长子李景隆。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熟谙弓马,颇有其父风范,深得朱元璋的欢心。皇长孙朱允炆跟他算是表兄弟,两人很对脾气,对他倚为心腹。
建文元年,朱允炆的皇位还没坐热乎,朱棣就从北平起兵靖难。开国大将耿炳文在河北真定被朱棣打得一败涂地,无颜面君。朱允炆琢磨着这耿炳文毕竟上了岁数,玩不过他年富力强的四叔,要不换个年轻点的大将军?黄子澄向建文帝推荐了李景隆,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李文忠当年打仗跟开了挂似的,他儿子怎么也继承了点基因吧!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馊主意,历史上并不缺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赵国大将赵奢曾经就有个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悲剧的是,朱允炆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接替吃了败仗的耿炳文,举倾国之兵五十万,出师北征燕王。
朱允炆亲至长江边饯行,对李景隆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朱棣听闻北伐统帅是李景隆之后,对其十分蔑视。他说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也只有统兵十万的才能,李景隆是个什么玩意,能够统兵五十万?战前,他就指出了李景隆有五败。其一,治军军纪混乱,上下不同心,只知争权夺利。其二,南方将士不习北方气候,浩荡五十万众,粮草军备必然供应不足。其三,贪功冒进,首尾不能兼顾。其四,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军中无以树威。其五,五十万将士为临时抽调的乌合之众,鱼龙混杂,多是奸佞小人。
李景隆大军发至,朱棣不屑一顾,自己率精锐骑兵跑去援救永平,后来又奔袭大宁,大本营北平让世子朱高炽留守。李景隆率兵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攻打北平九门。朱高炽只是据城坚守,绝不出城迎战,等待朱棣回援。期间,都督瞿能差一点攻破张掖门,北平危在旦夕。而这个猪一样的李景隆生怕瞿能抢下头功,令其撤军,以致错失良机,功败垂成。两个月后,朱高炽终于等到朱棣回师北平。朱棣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他利用北方骑兵的优势,将李景隆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同时北平城中守军杀出,前后夹击之下,李景隆大败,仓皇撤回德州。次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受命援救,等他大军开到,朱棣早已撤回北平。无功而返,徒耗士气。
这时许多人都看出李景隆并非帅才,然而朱允炆却觉得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为权柄太轻,又授之“专征伐”之权,赏赐皇钺弓矢。四月,李景隆在德州再次誓师北伐,到真定后与武定侯、安陆侯兵合一处,将士多达六十万。但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李景隆再次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最后只好抛弃全部辎重,撤回山东境内。十月,朱允炆终于意识到自己任命了个草包将军,将李景隆召回了南京。大明朝就那么点家底,李景隆前后损兵数十万,致使双方攻守之势逆转,朝廷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北伐军队,胜利的天平偏向了北方。
朝廷大员纷纷上书,请求诛杀李景隆,以安军心,以平民愤,以慰祖宗,以谢天下。然而建文帝与李景隆自幼交好,对之置若罔闻。建文四年,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方孝孺再次请诛李景隆。朱允炆非但不听,还异想天开地派李景隆到朱棣面前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朱棣又不是傻子,自然一口回绝。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率部开城投降,南京就此陷落。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以后,李景隆因献城有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增岁禄一千石。
朝廷每每议事,李景隆都堂而皇之地位列群臣之首,令靖难之役中的许多功臣不满。好景不长,永乐二年,许多朝廷重臣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明成祖朱棣下令褫夺爵位、抄没家产,将李景隆囚禁于家中。李景隆曾绝食十日而未死,直到永乐末年才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