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老

2017-02-15 02:45:0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的文化人于茫然之中抓住文明之根予以反戈一击的决心。他是最了解西方的晚清遗老,也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保皇派,同时又是主张儒家文化只有在日本被继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卫道士。悠然的外表下那矛盾的人生主张,怎么也不能掩盖他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内心紧张。但是,辜鸿铭还是不至于搞到像我们这样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吧。

辜鸿铭了解西方, 乃是源于其祖辈在南洋生活的经历。他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随义父英国人布朗赴欧。他老年时曾总结四句话:“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谓之东西南北老人。”

之所以敢说辜鸿铭是晚清最了解西方的人,是因为在晚清只有他一个华人能够熟练运用九种欧洲语言与洋人交流。诚如他自己所说:“只有能讲一个民族的语言并用它来思考,一个学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有“三个半”英语人才,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还有半个他没说。

辜鸿铭说的不是大话, 孙中山之论也基本属实。这位拥有欧洲13个学位的怪杰, 学贯中西, 文理兼通, 令20世纪所有的所谓大师们不无汗颜。他仅用一年时间背诵了莎士比亚全部37部戏剧, 以至于其英文水平远远超过一般英国人。因为被耻笑背着小辫子,辜鸿铭曾经在英国公共汽车上倒读英文报纸,笑着对看客说:你们的英文太简单了,不倒读简直没有意思!

这位宣统年间又被赐予文科进士的大学问家, 还精通俄文、法文、意大利文;十多岁背诵德文《浮士德》。他以自己的勤奋而获得欧洲文人的赞誉。英国人莫理逊称之为语言天才,德国作家帕凯认为辜鸿铭是第一个能和他用地道的德语交谈的中国人。法国文豪罗曼· 罗兰说:“ 辜鸿铭在欧洲是很著名的。” 严复认为:“ 辜鸿铭议论稍微惊奇,然亦不无理想,不可抹煞。渠平生极狠西学,以为专言功力,指人类涂炭。鄙意深以为然。”

他不是洋务派,却为洋务派干了20多年的活。1882年前后,经洋务思想家马建忠的鼓吹,辜鸿铭决定从新加坡回国,任张之洞的幕僚。40年后, 辜鸿铭这样回忆与马建忠见面的情形:“ 我在新加坡同马建忠的晤谈……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因为正是他……使我再一次变成一个中国人,……我同马建忠晤谈三天后,即向殖民当局提出了辞呈,没有等到答复,就乘坐第一班汽船回到我的槟榔老家。在那里,我告诉我的堂兄,即我们家那位家长,说我愿意蓄辫和改穿中国衣服。”

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一干就是20多年。辜鸿铭主要负责英文案牍翻译等工作。虽然和洋务后期主将张之洞有这层关系,辜鸿铭并没有改变其孤傲的秉性。他并非一个完全的洋务派,对于张之洞提出要他为一富商写墓志铭而为汉阳铁厂筹款之事,辜鸿铭婉言谢绝。张只好亲自撰写80字,每字千金。在辜鸿铭看来,读书人的气节比那区区8万两钱值得。

他是个保皇派, 曾经讴歌慈禧太后:“ 我恐怕很难使那些对中国过去四十年历史不熟悉的外国人懂得,在那四十年灾难频仍、动荡不宁的岁月里,像皇太后这样的国家掌舵之人该需要怎样的政治家风范、胆略、坚忍不拔和治国之才。……( 1861年她和东宫太后一起听政的时候)已有十三个省份惨遭叛军的蹂躏。但皇太后具备女性特有的同情心和洞察力,拥有完美的德行和智识,她知人善任,激发御下之臣的忠良之心,使其鞠躬尽瘁,任凭驱驰。同时还唤起了举国乡绅的勇武精神。

为了她这个可怜无助的拖着幼主的寡妇, 湖南和其他省份的绅士在曾国藩侯爵的率领下奋起翊戴, 他们以其炽热之心和悲抑之调哭喊着: Moriamur Pro rege, regina!(我们愿为君王去死,皇太后啊!)”

但是, 他也骂慈禧搞大寿是“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并在后来袁世凯的称帝闹剧中,大加挞伐,说袁世凯是流氓贱种,智商只能等于北京倒马桶的老妈子。

他是个保守派,他在妇女解放运动时主张三寸金莲好闻,并且有惊世骇俗的言论:“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只见一个茶壶向多个杯里倒水,未见多个茶壶往一个杯里倒水。”

因为思想保守,所以他主张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中国成为话语霸权时,又为封建制度呐喊。国人崇洋媚外时(胡适搞全盘西化论),他却敝帚自珍,反对导致世界大战的西方文化。

清亡,辜鸿铭拒绝剪掉辫子,成了晚清遗老。这个遗老却其思也古,其行也怪。古怪而已。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