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柳公权 历事七帝 八十岁仍不肯退休

2017-02-11 14:30:0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从汉代开始,官员的退休年龄基本固定在七十岁。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数,上下会有浮动,疾病缠身的可以提前告老还乡,身体硬朗的也可以申请多

从汉代开始,官员的退休年龄基本固定在七十岁。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数,上下会有浮动,疾病缠身的可以提前告老还乡,身体硬朗的也可以申请多干几年。唐代时,依然遵循七十岁退休的旧制,但是老人为官的现象比较突出。

翻阅唐史,年过七旬仍在效力的官员大有人在,如虞世南干到八十一岁,令狐德棻干到八十岁,苏良嗣干到八十五岁,张柬之干到八十二岁,杨崇礼干到九十多岁,郭子仪干到八十五岁,等等。前仆后继,柳公权也干到了八十多岁。

在历史上,柳公权主要是以书法家的身份闻名于世的。柳公权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聪慧,十二岁便赋诗为文,唐宪宗元和年间中得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事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帝。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柳公权一帆风顺,官至太子少师,显赫一时。柳公权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点,其一,他写得一手好字,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其二,他品操高尚,是难得的耿直之臣;其三,其兄柳公绰的大力推荐。

自太宗倡导书法取士以来,唐代一大批书法家应运而生,柳公权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再学颜真卿,后融会贯通,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尤其是楷书造诣极深,与颜真卿比肩,有“颜筋柳骨”之称。

书法是块敲门砖,在几代皇帝的厚爱下,柳公权在官场上如沐春风,位高禄厚,很多人慕名邀请他撰写碑文,额外收入也非常可观。到了宣宗时,柳公权虽年过七旬,仍宝刀未老,进取心不减,后被封为河东郡公,晋升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在唐代为从二品官阶,是东宫大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按照唐制,三品以上官员退休后待遇不变,仍可上朝听政,参与国事。如果此时柳公权急流勇退,必能保住名望富贵,可柳公权倔强地很,非要继续发挥余热。

大中十三年(859年)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普天同庆,柳公权率领群臣朝贺,并准备借机为宣宗上尊号。然而,在如此重大节日,柳公权却惹出一个天大的乱子,“天子元会,公权稍耄忘,先群臣称贺,占奏忽谬”(新旧《唐书》)。

究竟是什么乱子?《东观奏记》记述了当时的一些细节,“含元受贺,太子少师柳公权……复为百官首,含元殿廷后远,自乐悬南步至殿下,力已绵惫,称贺之后,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公权误曰:光武和孝”。

这一年,柳公权八十二岁,身体虽然较同龄人还算硬朗,但也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了。走了一段长路后,年老气衰的柳公权两腿发软,气喘吁吁,加之又非常兴奋,以至于把宣宗的尊号给说颠倒了三个字,在大喜之日闯了祸。

这个祸,说小不小,足可以上纲上线。若换作别人,估计砍头都有可能。然而,柳公权一贯忠正,口碑很好,言行谨慎,只是年龄太大了才出现这样的过失,即便这样,御史们仍不依不饶,“劾之,夺一季俸”(《旧唐书》)。

一个工龄长达五十余年的资深高官,因为一时口误,不仅遭到弹劾,还被罚了三个月俸禄,估计柳公权那张老脸也挂不住了。对柳公权来说,他仅靠给别人撰写碑文获得的润笔费就多的是,三个月俸禄不是问题,关键是脸面。

柳公权这次闹出的乱子,成为群臣茶余饭后的笑料。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他赖在朝堂不让位,以至于引起众人怨恨,“议者恨其不归事”(《旧唐书》)。《东观奏记》也称,“七十致仕,旧典也,公权不能克遵典礼,老而受辱”。

遭此打击,柳公权仍占据高位,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新即位的懿宗觉得他太实在老了,确实不能再工作了,拖延了几年后,便将其升为太子太保,好言劝慰让其告老。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上了年纪,该退休而不退休,说得好听叫鞠躬尽瘁,说得难听叫贪恋权位。人老了,凡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仍赖在官位上,难免会闹笑话,惹出乱子。早退十年是完人,可惜柳公权英明了一辈子,晚年不知进退,自取其辱。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