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13岁离开故乡南京 父亲获罪家被遣“北返”
南京文坛似乎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出自南京的文学名著,有很多为南京的“外乡人”所写,仅以明、清两代为例,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写《桃花扇》的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写《随园诗话》的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写《李笠翁十种曲》的李渔是浙江兰溪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是有人说,或许南京人要写好南京,得首先离开南京。就像曹雪芹,他确是在离开了南京之后,用手中的笔为南京文人挣足了面子。
曹雪芹出生于南京,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虽说他后来离开了南京去了北京,但是他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6次南巡,有5次都以曹府为行宫。为此,南京留下了一个“大行宫”的地名沿用至今。所以说南京是曹雪芹的故乡是一点也没有问题的。
今天的大行宫,位于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新街口东一里许,所指很大一片区域。今天的一般人可能已经很难想象,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大观园等真的就在这么一片繁华区域上吗?如果曹雪芹不从这里离去,他还能写出举世无双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吗……
曹雪芹离开故乡时年仅13岁,离开的原因是他的父亲获罪落职,举家被遣“北返”。当曹家一家大小排着长长的队伍从仪凤门逶迤而出时,南京市民怀着复杂的心态纷纷沿街观望,不过观望的人们不会过多注意队伍中这位表情抑郁的少年。
如果说曹雪芹当年离开故乡时没引起人们注意,其原因是他实在是太小了,那么他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返故乡,于次年永别故乡,来去还是同样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对于南京人来说多少就有点儿不是了。因为此时的曹雪芹,虽然人过中年,穷困潦倒,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公子哥儿了,但他以南京为背景创作的那部《石头记》(《红楼梦》)已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基本写成了。
曹雪芹此番来南京是来做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宾的。这两江总督府正位于当年曹家所在地,而这尹继善又正是当年曹家的旧交。仅凭这两点,我们不难想象,生性敏感的曹雪芹重返南京的这一年里,心灵深处一直在受着怎样的煎熬。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来南京这块伤心之地自取其辱呢?
有人说,曹雪芹此次回乡是寻觅“秦淮旧梦”,以便为《红楼梦》进一步补充些材料作最后的润色;还有人说,他此次回乡是为《红楼梦》的出版寻找经济上的赞助。
而依我看,二者或许都是曹雪芹此次来宁的目的:《红楼梦》写的是南京的故事,要对它修改润色,不上南京寻找材料上哪儿找?至于要拉赞助,还有哪儿比南京更为合适呢?
然而,故乡南京最终让曹雪芹失望了。他在南京没有拉到一分钱的赞助便离开了,并就此成为永诀。
好在他此行总算寻得了一位“旧人”——当年曹府一个名叫芳卿的丫头。是她陪伴着曹雪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便也算是故乡对这位文学巨匠最后的慰藉吧!
曹雪芹去了,《红楼梦》留下了,但留下的只是一个80回的残本。为此我们或许会想,如果曹雪芹那一次来南京拉到了赞助,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至少不会是个残本吧!然而历史是无法假设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既是南京的骄傲,也是南京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