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清第一美男” 孝庄皇后真会梅开二度?
孝庄皇后是清初历史上有名的永福宫庄妃,她历经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四个皇帝,亲眼见证了大清国从弱到强,清王朝从关外入主中原的全部过程。她关心国家安危,为儿孙出谋划策,但又不垂帘听政,没有权欲,深受后代儿孙的敬重和爱戴。由于她经历曲折,几百年来关于她有许多传说。
尽管孝庄不是历史上最美貌的后妃,但却是后宫中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也可以这样说:年纪大的没有她美貌,美比她美貌的没有她有智慧。
孝庄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关于她下嫁多尔衮的传说,长年以来,“下嫁派”和“没下嫁派”互不相让。麻烦的是,没有任何一种官方记载,称太后曾经下嫁过,因此所有的猜测都是推断。再说了就算有官方有记载,有时也不一定靠谱,比如史料记载光绪是病死的,而二十世纪的法医鉴定光绪是被毒死的。
俗话说,“女人美,靠化妆,男人美,靠权力。”多尔衮号称“大清第一美男”,毋庸置疑孝庄需要的是多尔衮的权力,只有靠他的权力才能让自己儿子登上帝位;只有掌控好他的权力,才能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忠心“摄政”,而不是“乱政”。
所以孝庄为了儿子和自己性命的安危,有必要进一步和多尔衮搞好关系,但进一步不代表就要以身相许。
我们可以假设孝庄真的下嫁过多尔衮,那么有一个尴尬的问题: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在入关后遭到多尔衮的清洗,而后还抢了豪格的妻子当了自己的小老婆,一旦孝庄嫁过去,那么她就要和她的这个儿媳妇展开竞争,这样一来不但名声上听起来很坏,而且皇室内部也会造成很严重的家庭纠纷。
也有持太后下嫁说者,例举了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记载当初顺治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孝庄和多尔衮关系暧昧,有淫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要挟皇上”。
这很明显是断章取义,极不可取,这话说的很清楚,说多尔衮曾亲自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帝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皇帝得位也不正,以此来要挟顺治小皇帝。
明末清初的张煌言写的《建夷宫词》中有一首诗描写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诗言:“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看来像是有点孤证的味道。那这个张煌言是什么人呢?
张煌言本为抗清将领,后来兵败被俘,誓死不降清,最终被杀,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以此为题做诗,完全是出于对敌对势力一方兄死妻嫂满族习俗的嘲讽。
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豪格的妻子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太后同姓,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夸大,借机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需要注意的是,张煌言此刻身在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浙江,就算太后真有个结婚仪式,他也绝非能亲眼得见。
有些人看孝庄生前的资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了,便在她死后找突破口。说孝庄死后不敢和皇太极合葬,而单独埋在了清东陵的昭西陵,说是因为她下嫁过,死后没脸在地下见他的亲老公。
关于这点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这是孝庄生前对康熙说的原话:“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有人又会问,为什么把孝庄的昭西陵孤零零建在大红门的旁边,而且还位于左边呢?
昭西陵之所以建在大红门左旁,也是有其道理的。清朝的谒陵制度,是从辈分最高的陵寝开始祭拜。孝庄皇后是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的,后代子孙谒陵时自然要从孝庄的昭西陵开始了。昭西陵建在了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为世代子孙及钦点王公的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说不定聪明的孝庄生前已经谋划好了,和老公葬在一起不显尊,不如在昭西陵做个老大呢。
从第三方的官方记载来看,由于太后下嫁一说在清代档案中没有记载,有人就说,这是被篡改和销毁的结果,那我们也可以从别国的记载来看看究竟。
在清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朝鲜和大清不怎么来电,认为他们是蛮夷未开,而且对清朝也怀有敌意,在李朝《实录》中常见一些对清朝不满和藐视。虽然在公开场合迎合清朝为正统,但其内部文件却只书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确有其事,朝鲜当然不必为清朝避讳,因为当时朝鲜使臣经常到北京进贡,这样的大事不会不知道,必然载之史册,大书特书一番。
其实无论是孝庄也好,多尔衮也好,他们都不是十七八岁的小年轻,他们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他们自然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历史。孝庄对多尔衮笼络是肯定,但以孝庄的冷静和平和,几乎不太可能为了笼络多尔衮而做出这种鸡犬不宁的事来。
更有一个佐证,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治罪,惨遭鞭尸,倘若孝庄真是下嫁过,想必顺治帝也会看在母后的面子上,稍加宽宥吧。
所以说孝庄梅开二度,下嫁多尔衮的观点,小编认为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