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女政治家 北宋王朝的几位重量级“太后”
头一个是“杜太后”
杜氏嫁给了武夫赵弘殷做夫人,她最大的本事是生了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儿子一个叫匡胤、一个叫匡义、一个叫匡美,头两个就是后来的宋太祖、宋太宗,可谓是“一母生两帝”,荣耀之极。“太祖”、“太宗”也事母至孝,为后话不提。
她最有名的一件事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后生起病来,病势甚沉。太祖日夕侍奉,不离左右,无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太后自知垂危,便召太祖及赵普同至榻前,先问太祖道:“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天下么?”他这个傻儿子说,“这都是托祖宗的福。”太后说,“不对,这是因为周世宗让幼儿当了皇帝。如果周朝立年长的人为君,你能黄袍加身么?你百岁后,应该传位汝弟光义(为避讳太祖的“匡”字,改名为光义),光义传光美(就是匡美),光美再传德昭(就是民间所谓的“八贤王”,匡胤的长子),四海至广,万几至众,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你不可有违我言。”太祖涕泣顿首道:“敢不如教!”后来这二人尊命,把遗言写在纸上,收藏于金匮密封保存,史称“金匮之盟”。
只是后来有史学家分析说,关于杜太后的这段全是“鬼话”,是“烛影斧声”后,赵光义特意召见赵普面授机宜的,于是赵普遵命回家,经过一番精心杜撰,所谓“金匮之盟”出笼了。真的假的,这里就不去考证了。
关键词:“金匮之盟”。
太宗的李皇后
太宗赵匡义有两个姓李的皇后,第一个生了后来的宋真宗,这里讲他的第二位李皇后,就是所谓的“明德李皇后”。此女是潞州上党(今山西上党)人,淄州刺史李处耘的次女,当年李处耘曾有功于宋,可参看他征讨潭州的细节举动。后来太祖却他贬为淄州刺史,不久便抑郁而终,这是一定的,太祖本来就是杯酒释兵权的人物么。可能后来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便将他的女儿许给兄弟光义为夫人。
此夫人无亲生子,便尽心抚养“元德李后”生的儿子元佐和元侃,待之如亲生,同时,她对其它嫔妃也十分宽厚,在宫中很有人缘。当时太宗早就疑心起胞弟光美了,将他贬黜房州,长子元佐为营救叔父,又屡次受太宗呵斥,后来元佐听说光美已死,悲愤不已,得了颠症,后又因纵火烧宅第,被废为庶人。
公元995年,元侃得以被立为太子,改名赵恒。
太宗病重后,内侍宦官王继恩想改立半痴半呆的元佐为帝,并勾结了一批当权人物,李太后闻知大惊,恰在此时太宗驾崩,她不敢哭丧,命宫人封锁消息,并请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吕端进宫议事。吕端进宫前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于阁内,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李后。李后试探性地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李后的意思,“毫不迁让退却”地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岂可违命而再去讨论重立太子之事?”李皇后于是奉太子恒即位。真宗赵恒即位时垂帘面臣,吕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让人卷帘,走过去确认是太子,这才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此足见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
亦有人说,当时李皇后与王继恩同属一意,立赵恒为迫不得已,也待考吧。总之,真宗能被立,是与她有着极大关系的。
关键词:“吕端大事不糊涂”。“垂帘听政”。
真宗的刘皇后
宋朝的女人一般没有正式的官名,这这位刘皇后就有,叫刘娥。不过也有人说,这名本来就是她的小名儿。所有资料都说,刘娥是四川华阳(今剑阁一代)人,虎捷军都指挥使、嘉州刺吏刘通的次女,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其父刘通随太宗皇帝从征北汉时死于途中,她成为遗腹子。后来跟随做银匠的表兄龚美由川蜀来到汴梁,以鼗鼓(跳拨浪鼓)卖唱为生,有幸结识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元侃,后来的宋真宗)当差张耆,张见刘娥长的标致风流,就告知了襄王,刘氏便进入王府作了贴身侍女。再后来就不说了,直到这襄王继位成了宋真宗,刘娥以宠,步步进封为皇后。
真实这一段的真实历史也许是这样子的,她本是四川军人刘通的女儿,刘通就是军中普通一卒,后来死于乱兵之中,这后来撰写的一切,也许都是刘娥荣贵后被附会追封的。还有,那银匠龚美也跟本不是她的表兄,就是她的头一任丈夫,他们一起由四川跑来京城混日子,被襄王无意中发现,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发达、光荣。
刘皇后一生没有生育,早早将宫人李氏生下的皇子受益(即后来的仁宗赵祯)据为己子,与杨淑妃共同抚育。
史称刘后性警悟、晓史书、有丽容,可谓完美,她与真宗甚相得也,有“高宗武后”之“和睦”,真宗对其非常倚重,刘后也渐渐干预起朝政。真宗病逝,十三岁的受益即皇帝位,尊刘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全由皇太后处理,史称“章献垂帘”。据说刘后一度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也有人亲献一幅关于武则天的《临朝图》献给她,只是她头脑更加清醒冷静,惧怕于青史恶名,最终打消了恶字一闪念,还将图狠狠掷于地下说,“我绝不干此负祖宗的事。”
刘后称制十一年,政出宫闱,号令严明,威加天下,莫不震服。她在台上抖威风的时候,真宗后期、仁宗前期,天下钱文更无“通宝”一说,皆因避其父通字之讳也,如天圣,明道、景祐等。
再说生下受益的李氏,杭州人,十几岁时父母双亡,与七岁的弟弟李用和相依为命,被选入宫后侍候刘德妃,就是刘娥。真宗命她司寝后怀孕,生一儿子名受益,抱与刘德妃养育,李氏当即被封为崇阳县君。按宋制,内廷名号一般说来有皇太后、皇后、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媛、修容、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真宗时又陆续设了太仪、贵人、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其地位都在昭仪之上。你想想,那里来的一个小小的“崇阳县君”?全因她是毫无地位的宫人。当时便不准许宫里上下泄露,后来李氏又生一女不幸夭折,这才被封为才人,后又封婉仪。直到仁宗继位后,才被封顺容。
李氏不敢认儿子,仁宗继位后,她在宫中也从来不谈仁宗是自己的儿子,至死都与儿子没有见面。而刘德妃也没有加害她的意思,还帮她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用和,两人相安多年无事。后来李氏身死,刘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丞相吕夷简奏曰,“礼宜从厚。”这一段记载很有意思:太后急引仁宗出走,片刻后,太后坐定责问吕夷简,“一个宫人死,丞相脖问的必要么?”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皆当预闻。”太后怒曰,“难道你想离间我们母子么?”夷简从容答道,“太后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若轻率埋葬,以后一定要有人遭罪。”太后恍然大悟。就这样,用皇后礼盛殓了李氏,并将李氏由顺容升到第五级的宸妃(也就是说,李氏生前是不可能有“李宸妃”这个称呼的)。次年刘太后死,仁宗才知道了事件的原委,当即下诏责备自己,还放声大哭,追尊生母为“章懿皇后”,亲临洪福寺祭告。启棺一看,只见生母身着皇后冠服,用水银保护,面色洁白,栩栩如生,这才稍慰,还感叹到:“人言其可信哉。”
这段故事,就是被人反复加工的《狸猫换太子》的蓝本。
关键词:《狸猫换太子》。“垂帘听政”。
仁宗的曹皇后
曹氏,真定(河北正定县)人,北宋大将曹彬的孙女,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她身为名将之后,性情有仍宗之风。公元1048年元宵节后某一日,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半夜时分,一阵杂乱的响声将帝、后惊醒,后宫一片荒乱。仁宗拍衣下床,想要出去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曹皇后一把将他拖住,劝道,听声响,不是小事,想必有人作乱,皇上不可轻动,免遭毒手,而今之计,应派人速召都知(皇宫警卫长官)王守忠,率兵入宫营救,仁宗吓得六神无主,一切听从皇后安排,曹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编成队伍,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号召说,目前情况危急,你等应拼命护驾,叛乱平息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众人无不奋勇。曹后又估计到,贼人一时打不开宫门,可能放火,于是,令人取水防火,不久果然火起,但火势很快被扑恶灭,天将晓,救兵赶到,杀退了叛逆者,领头作乱的宫廷待卫颜秀等四人被正法,曹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无子,曹后劝他将宗室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时宗实只四岁,曹后视为亲生,倍加爱抚。仁宗驾崩后,为避免继位时可能出现****,多谋善断的曹皇后命人将宫门锁上,钥匙收在身边,又伪称仁宗饿了,派人去御膳房取粥,把死讯封锁得十分严密。直到次日晨迎赵曙进宫即位,是为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英宗不久生病,无法处理朝政,韩琦等大臣请曹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直到第二年英宗病情好转,于是撤帘归政。
再后来英宗去世,其长子赵顼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后为太皇太后。神宗比英宗还要英明,重用王安石变法,曹太后虽然主张祖宗之法不宜轻改,但也不固执己见,祖孙关系始终亲密无间。苏东坡以乌台诗案被下狱,曹后还说过好话,“挑毛病挑到写诗上去了,未免太牵强附会了。”当然,从根子上讲,苏轼也是保守派,是曹太皇太后这一帮的人。
曹后的形象,在中国历史课本上还出现过,当然是以“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形象出现的。
关键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保守派代表人物。“垂帘听政”。
英宗的高皇后
高氏,乳名滔滔,亳州蒙城(安徽蒙城县)人,曹太后的亲外甥女,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婚后十几年,高后为英宗生了四子一女,即赵顼、赵颢、赵颜、赵頵(yun)及寿康公主。
高皇后贤淑谦逊,性品良好,深受朝野尊重。神宗变法时,高后与姨母曹后的思想一样,对祖宗之法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变法持否定态度。神宗病危后,有人为讨好高后,主张立神宗的弟弟赵颢或者赵頵为皇储,这两人都为太后所生,只要太后稍有私心,就会接受他们的建议,但高太后以大局出发,认为神宗有子,不应作废子立弟。
这里我插一句,恐怕立自己的儿子太大,不好控制,也不高垂帘听政,所以要立小的。果然,后来立了神宗十岁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煦,即后来的哲宗。年号元祐。因为哲宗年幼,高太后顺理成章,以“太皇太后”身份协助处理军国重事,并顺利起用了保守派的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范纯仁等,废王安石新法,罢黜新法大臣,史称“元祐更化”。
她临政九年,海宴河清,华夏绥定,被司马光等誉为“女中尧舜”。
关键词:“元祐更化”,就是“复辟”的意思。“垂帘听政”。
神宗的向皇后
向氏,河内(河南沁阳一带)人,宋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性温婉、心宽厚,二十一岁入颖王府,与颖王赵顼成婚,封安国夫人。英宗去世后,赵顼继位为神宗,直到神宗病危,向氏赞同高太后的建议,立朱婕妤之子,延安郡王赵煦为皇太子,后赵煦继为哲宗。
后来,高太后死,哲宗继承神宗的变法精神,政局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陆续回到朝庭,旧党大臣范纯仁、苏轼等人被贬,甚至要追废高太后为庶人,一向谦恭自律的向太后得讯马上找到哲宗哭诉,“我每天待候高太后,哪里来的这种话?若皇上执意这样做,将来还能有我吗?”哲宗遂将不利于太后们的奏章当面烧掉。
哲宗驾崩,无子,向太后以“有眼疾”为由,否决了奸相章惇提出立神宗第九子申王必(单人旁)的建议,转而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佶,这赵佶就是有名的宋徽宗。大臣们又请向太后垂帘听政,她再三推辞,说皇帝已弱冠,不必母后干政。赵佶很是感动,还哭拜于地,再三乞求不已,于是向后答应听政六月,便主动撤帘还政。
关键词:拥立徽宋,垂帘听政。
哲宗的孟皇后
孟氏,洺州(河北永年县东南)人。哲宗十七岁时,挑选中姿质端庄禀性娴雅,只小哲宗一岁的孟氏。只是很快,哲宗便又专宠起容貌俏丽的刘婕妤,以孟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废居瑶华宫。刘婕妤斗败刘皇后,进升为贤妃,又立为皇后,不过只当了几个月便成了寡妇。
徽宗继位后,向太后垂帘,迎回了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再后来向太后死,孟皇后又被刘皇后所陷,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使其重回瑶华宫。再后来,又居住在相国寺前其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第二年三月,二帝及六宫尽被掳而北去,孟后竟然因为居在民居而幸免于难。金人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僭号“大楚”,张邦昌迎孟后入宫,尊为“宋太后”,还请她“垂帘听政”。孟太后忠于宋室,曾给康王赵构写了一封亲笔信,支持他登基。后来,张邦昌去掉帝号,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祐太后”。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旉(fu)为帝,请孟太后垂帘,高宗移居显忠寺。这被称为是“苗刘之变”。孟太后反对说,“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号召天下?”但面对苗、刘武力协迫,孟太后一面曲意抚慰他们,一面找到韩世忠妇人梁红玉,封她为“安国夫人”,密令梁红玉回去,要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名将兵发临安,苗、刘出逃被歼,太后闻讯高兴地说,这下我可卸去重担了。遂派人迎高宗复位。
1135年,一生荣辱多变,几起几落的孟太后患了风疾,高宗日夜侍候,亲奉汤药,终告不治。
那位一生与孟后作对的刘后,在徽宗继位后被尊称为“元符皇后”,在第二次逼退孟皇后起,又开始志得起来,听说生活作风出现了问题,与大臣私通,传得满城风雨,时间久了连徽宗也想废了她。刘太后又羞又气,无地自容,公元1113年二月,在卧室内悬带自缢,终年三十五岁。
关键词:孟后“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刘后“元符皇后”,自缢身死。
徽宗的韦贤妃
韦氏,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贤妃。韦氏初入宫时为宫中侍女,后生下皇子赵构,进封为婕妤、婉容。1126年正月,金兵第一次包围汴京,康王赵构以亲王身份在金营为短期人质,钦宗进封韦氏为龙德宫贤妃。同年冬金兵再次南侵,赵构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中途在磁州(河北滋县)被守臣宗泽劝阴留下。次年三月,韦妃和其他皇室成员均被掳北上,不久,赵构继位,为宋高宗。
韦贤妃被掳至上京(黑龙江阿城县),充当洗衣院女役,后来,又被迁至囚禁徽宗的五国城。过了两年徽宗死,高宗思母心切,金人也有了放走韦妃的意思。后来,金国派大臣高居安、完颜宗贤护送其南归,走到燕山时,借口天气太热不肯南行,韦太后归心似箭,又恐金国有变,但她身边没有钱,便向金使借了三千两黄金,送给护送的金人,从此一路顺利,八月到达临安。韦太后被掳时四十七岁,回来时已是六十二岁,高宗母子抱头痛哭,挥泪如雨。后高宗将母亲迎入慈宁宫,老太太一直活到八十岁。
这里还有一段,当年韦氏为宫女时,曾与待御宫女乔氏结为姐妹,相约“先贵者,毋相忘”。乔氏先得宠,封为贵妃,遂把韦氏引荐给徽宗。二人同被掳至金国生活了十六年,韦氏临行前,乔氏准备酒菜饯行,让她别忘了当年的誓约和这里的不快活,另外赠送了五十两黄金给金使高居安,求他好好送姐姐回江南,姐妹两抱头恸哭、洒泪而别。钦宗给韦后送别时,也在其车前哭着说,“太后还朝后,九哥(高宗系徽宗第九子)想办法把我也弄回去,我只求当个太乙宫使就行了,没别的奢望。”韦太后见钦宗可怜样子便说,“我回国后,若不迎你,就让我瞎了双眼。”只是后来,她回国后绝口不提此事,双目果然失明。至于她和乔贵妃许的“先贵者,毋相忘”的誓言,也只字不提。
关键词:高宗母,贤妃,北上,南归。
有宋一朝,很少听到有内监专权的例子,倒是太后临朝,垂帘听政却是常有的事情。但都没有影响到国政大局,还算是不错的。